佛教常用到「妄想」這個詞,而且是個貶抑詞(「妄」是虛幻意思),例如叫人靜坐時不要「打妄想」。然而,有很多行業卻是很需要依靠「努力妄想」,才能夠把那份工作做好的--例如幫你設計出一座美輪美奐的建築的人。不過,佛教對於「妄想」的戒慎恐懼,是有道理的;很多人身心出問題,確實是因為「妄想」所造成的傷害。怎麼說呢?今天我們就來瞭解一下這個主題。
所謂的「妄想」,我們要先把它回歸中性,它指的是人運用想像力,進入一個「幻境」裡面去體會。例如你為什麼要看科幻電影呢?因為它可以帶你進入一個「幻境」,讓你能夠滿足天馬行空的幻想。然而每個人進入這個「幻境」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人只是想像自己在旁邊觀看,有的人卻已經幻想到在電影中生活。
所以妄想可以有不同的「涉入」程度,但你可以去觀察,當你運用「妄想」這個能力的時候,你的身心其實是進入一個跟平常的運作不一樣的狀態--且愈「涉入」,這個狀態就愈明顯。「妄想」會讓你進入「腦的另外一種迴路系統」去運作,也就是進入俗稱「燒腦」的狀態。
體驗VR其實也會啟動這樣的腦迴路,因為你想投入這個還不夠逼真的幻境,你的腦就會刻意去腦補,所以跟你在接觸真實世界時,腦的運作是不一樣的。總而言之,「模擬」對腦而言,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消耗。
「我在想事情」,這個「想」也是在「模擬」。所以當你有重要的事情在「想」,久了以後就會覺得「用腦過多」,會有不舒服、無法再持續下去的感覺。其實這個不舒服,是因為你的腦部真的是有物質性的消耗與失衡,而腦部又牽動著整個身心的系統;所以如果你持續地「想太多」、「想太深」,沒有適當的休息、以及補充腦子所需;你就會因為這個日復一日的「燒腦」,演變成自律神經失調或憂鬱症。
所以從事設計工作的人(包括程式設計師),是發生自律神經失調的高危險群。因為他們工作的本質就是要無中生有的去建構;他們經常要從一片空白中,去想像一個藍圖,然後又必須在虛擬的藍圖裡面,一直重複的去「跑」各種細節、各種部分,確保它是正確而合理的。這樣的工作非常燒腦。
當然不是只有設計師很燒腦,很多工作裡面都有這個部分。例如心理醫師或諮商師,當他在聆聽個案敘述時,除了正在透過聆聽,試圖「設身處地」地進入個案的處境;還要一邊從這個困局裡面,為個案規劃他可以突破的那條出路,這也是很燒腦的。或是一個營運長在有限的財力中,要怎麼幫公司佈局、資源東挪西湊,才能夠顧全各面地幫助公司營運,腦子也很需要一直進入那個「高度細密的想像」中去高速運轉。任何職級的工作,當他需要專心投入一個項目,然後全神貫注在裡面思考與安排時,頭腦都會進入類似的狀態,才能去產生出那個成果。
所以題外話是,很多人認為諮商師「只是聽人講講話就能賺錢」,或是設計師「只是畫畫圖就收那麼貴」,其實是很錯誤的想法。規劃工作和勞力工作一樣,對身體都有折損,只是在不同的部分而已。
這種頭腦高速運轉的狀態,是會損耗腦的「津液」的,所以一陣子以後,腦子就會有暫時性的不舒服(由缺氧、津液減少、血管收縮等等的綜合原因產生);簡單來說,就是「缺營養」與「缺氧」。如果沒有給它相對應的休息與營養的補充,讓它恢復正常再去運作,久而久之,就像你真的是在「壓榨」你的頭腦一樣,慢慢地就會造成自律神經的失調。
失調的狀況在初期,一般會開始覺得胸悶、呼吸變淺,然後身心有一種持續的緊度。不過由於這個緊度是持續的,很多人會習焉不察,可是他就會發現,自己不知從何時起變得不好睡了。這是因為那個緊度沒有辦法在睡覺的時間到來,就立刻能夠放鬆;愈來愈難放鬆之後,就演變成了失眠。
然後漸漸地,他的「快樂度」也會開始降低,脾氣變得比較差,或容易生悶氣。直到有一天過了一個臨界點;或是因為一個突如其來的外在挫敗,他的身心症或憂鬱症就爆發了。
走到了這樣的狀況的人,要在一邊應付工作、家庭..等各方面事情的狀況下,還要一邊幫助自己回復健康,這個難度很高,即便是大公司的營運長都做不好。所以有些人就是一直靠吃藥,支撐著過日子。
確實,怎麼樣能讓你在走鋼索的日子當中還把自己狀況調好呢?網路上或書本裡的資訊,只能告訴你大原則,沒有辦法替你「量身訂作」,因為每個人的「鋼索」是不一樣的。當你已經累積出了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憂鬱症、恐慌症、躁鬱症這些情形時,你的生活一定也打了許多實際的結,讓你覺得有很多的「滯礙難行與迫不得已」;等於是一個騎虎難下的狀態。因此你如果需要個別的幫忙,可以來請示高靈。
但是在求助之前,任何人都需要瞭解的是:身心復育的過程,是一個「鋸齒狀」的向上曲線,而不會是直線式的--尤其如果你的狀況已經比較嚴重,又累積了好幾年。也就是說,即使作對了所有的事情,你的狀況還是會在好轉一陣子以後,突然又掉下來;然後再回升,然後再掉下來...如此反覆。但所謂的「向上曲線」的意思則是,你會發現即使再度掉下來,也不會掉到原先那個低點,並且拉長時間線去觀察,你會發現掉下來的程度,以及掉下來的頻率、時間長度,都愈來愈縮減了。其實這就是你在逐漸康復了。
還有一個好消息是:如果你是走在正確的方向上,那麼整個身心復育所需的時間,絕對會比你累積出這個狀況的時間短很多。例如你可能是花五年累積出憂鬱症的,可是你要整個變好可能只需要半年、一年。這個原因是,我們的身心其實本來就有超乎你想像的復原能力,只要你拿掉對它很不利的因素,又給它真正需要的,它就會像植物一樣讓你看到它強韌的生長力。
簡單說,當你在自己的負能量循環中久了,最後這個負能量循環會反過來駕馭你,變成你是身不由己的在受著苦,這就叫做「地獄」。那你脫離地獄的路徑,就是要從你還能產生「槓桿」的地方,去開啟「正能量的循環」。有智慧的老師會找得到那些施力的「槓桿點」,讓你開始產生「正能量循環」,使你比較快脫離這個地獄。可是不管怎麼樣,消除這個負向循環的地獄還是需要時間,而且你也會面對它時不時的反撲,這是一定會經歷的過程。
然而,面對身心症或憂鬱症,如果只是治標而沒有治本;例如說你只是一直吃藥,那你就會發現你的憂鬱症可以十幾、二十年一直跟著你,變成了你生命中的一個部分。治本之道是要從你憂鬱症的源頭去解開,那通常都是由一些根深柢固的觀念與態度(包括生活習慣)所構成;這些「構成」使你作為一個人,在愛或身心的能量流動上發生了阻礙,使你的身心得不到它要維持健康所需要的滋養,所以才生病的。
老師有的學生以前一天只能睡一個小時,可是人家現在不但已經睡得很好,還可以開創事業的第二春,這就是因為人家願意花時間去做治本的事情,不是只想趕快吃點藥然後再去燃燒自己。總之,生命是很有韌性的,你只要真的做對了,那就是對了,你就必然能夠怎麼走過來,就怎麼走回去。
再回到「妄想」的這個主題。
如果不過度的話,其實從事「想像」這個活動是有好處的,所以「打妄想」並不能說就是壞事。例如阿茲海默症是因為腦部發生了神經退化所致,但是常常進行「想像」活動的人,他的腦神經就比較不會退化。可是如果「想像」活動過度的話,反而會退化得更快,這就是所謂的「過猶不及」。
這跟大家在健身房訓練肌肉是一樣的。訓練得當,你的肌肉會長大、還會更強健;可是訓練過度,反而會發生「肌溶解症」,甚至會危及生命。所以宇宙間的一切,重點都在於「平衡」,而不是哪個事情一定好、哪個一定不好。我們也觀察的到,平常有在動腦、常常在思考、還需要東跑西跑的人,他的反應總是比較靈活、人也比較有精神。相對的有的人一退休下來,整天沒事做待在家裡,看似是輕鬆沒壓力了,身體心智卻急轉直下,才沒幾年就好像老了好多。
這就是告訴我們:讓頭腦維持一定的活動,讓它有去規劃、想像、面對挑戰然後去思考策略,這些是有益的---只要它不會過度;也就是你一直有在維持它的平衡。
所以佛教說的「妄想」,如果用來形容一種過度的「耽溺」,因而造成頭腦過度的活動,那就確實是不好的事情。例如當你思念一個人,如果思念的太過度,你會發現那真的不會只是「頭腦」的不舒服,你也會開始食慾不佳、睡眠品質下降、身心機能出問題,最後你就生病了。所以「相思病」是真的,過度的思念就是一種傷害性的「妄想」,古往今來真的不少人是死於相思病。
此外有的人因為在現實中伸展不開,而逃避到閱讀小說、追劇...寄託在想像的世界中。他如果愈耽溺、投入,到後來產生的狀況也會跟「相思病」類似。本來一般的人看這些東西只是打發時間、追求一下短暫的樂趣,可是對他而言,因為有很強大的渴望投入在那個故事所給他的情境裡面,所以這些劇情會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裡面,他也不願離開那個氛圍。
所以有的人就會飯也不煮了、事也不做了,天天就是重複地去追同類型劇種,或是滿屋子塞滿相關產品、牆壁貼滿男女主角劇照。這些東西都是為了讓自己能夠一直沉浸在那個虛擬世界而蒐集的;於是他的大腦一直在「妄想」當中,啟動著燒腦的迴路,到後來身心也會開始有狀況,就如同「相思病」一樣。
這跟以前我們在文章中說的「停不下來的跑馬燈」(註)類似。當人一再加強這個「虛擬」,到後來這個「虛擬」會反過來變成一股捲走他的能量,隨時在他的腦海中播放、不斷地把他的身心捲進那個「想念」當中,然後他就一直在「燒腦」而停不下來了。所以接下來他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就會開始「2266」、甚至發生危險。為什麼呢?因為就像電腦一樣,他的「RAM」(記憶體)都被這塊一直強力運轉的「妄想」佔據了,不夠應付其他事務。於是有的人會把嬰兒遺忘在車后座裡、或是恍神中闖紅燈被車撞死,他自己都不知道怎麼會這樣?其實就是他的腦子被正在跑的那個「妄念」佔據,已經沒有辦法抽離了。
這樣的人該怎麼辦才好呢?明知道自己耽溺幻想、逃避現實,可是又像上癮般地一天拖過一天,該做的事都沒有做,只有對自己的討厭是日益加深。
其實你需要的藥方有兩帖:
第一,是以「理想」,去取代自己的「妄想」。
「理想」也是有一個尚未實現的畫面在那裡,但它跟「妄想」有什麼不同呢?「妄想」就只是一個結果,可是沒有任何路徑,可是「理想」卻有路徑。
也就是說,「理想」和「妄想」之間的差別,就是理想是有經過「整理」的「想」。當你對於你現實生活中的不滿足,有去思考、整理,找出一條路來走,而且你有去走,你就不容易投入「過度妄想」的活動;你自然而然會讓它只是一個小樂趣,而不會把它變成生活的主軸。
所以從設定一個短期,你真心想達成的目標開始,然後認真地去思考可行的路徑,開始著手進行,這就是以「理想」去取代「妄想」。
第二,要找個人盯著你。
所謂的「盯著你」,就是你要找一個可以一直跟他商量的人。因為你知道,每當你一感覺到孤單、或困難重重的時候,就是你最想要鑽回到那個虛幻世界的時刻。如果你身邊有合適的人可以聽你訴苦,持續地鼓勵你並且總能給你建設性的意見,你就可以一步一步克服實現「理想」中所遇到的實質困境、或內在心魔,漸漸地柳暗花明。
※
「妄想」或「妄念」很多,有很多時候也是因為生活或生命中有「未完成事項」所致。腦中的東西一直在縈繞著你,你卻一直無法去實現,這也會造成身體的問題,叫做「氣鬱」。有一些因為「不得志抑鬱而終」的故事,正是因為「妄念」無法成為「理念」去完成,卻又無法放得下,造成從腦到身心的失調,因而生病的。
總之,你的人生若「虛擬」的部分太多,實現的部分太少,首先你的精神會出問題,然後就是身體。所謂「人生的結」你若仔細去看,就是「妄念」(渴望)與實際的落差,所造成的消耗與鬱卒。例如說,因為你跟另一半的感情不好,你總在羨慕電影裡面、韓劇裡面的愛情、甚至你所認識的別人的夫妻關係。那這些羨慕和憧憬,在回到現實跟你的另一半相處時,就會加強你內心大小不斷的情緒與衝突,然後這些情緒就開始在你的身心中造成負擔,形成「鬱結」。
而人生在某個事情上打的結,也會成為其他事情又跟著打結的基礎,一直結上加結下去。例如婚姻不好,就影響到工作,工作不好又影響到同事關係...當生活中到處都打了結,結上有結、結上加結...人就會覺得千頭萬緒,已經不知道怎麼去解了。其實你如果能針對最重要的那個主要的結,去把它打開來的話,有很多結就會像泡泡一樣突然就破掉不見。那你的身心症、憂鬱症就好了--而且不只是身心症好了而已--你會發現接下來在你人生中所能實際創造出的風景;無論是夫妻關係、工作發展、金錢收入...跟以前的人生比真的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要找到解開自己這些結的下手處,你可以來詢問高靈。但是一樣的,不是詢問完就會有奇蹟,因為奇蹟還是需要有個時間與過程的。只是當你真的懂了、也真的開始去做對的事,很多情緒不用你去放下,它自然就會放下了。然後當你的身心逐漸恢復健康,也學習到更多智慧,接下來你就更有能力去開展你要的人生。
下一篇,我們會繼續談「妄念」這個主題。玩電腦虛擬遊戲其實也是很燒腦的,跟程式設計師的燒腦程度不相上下;而打麻將也是燒腦的活動。為什麼呢?該如何做才得宜?此外,在修行的領域中,所謂的「走火入魔」,跟「妄想」又有什麼關係?還有人說躁鬱症不適合靜坐,是這樣嗎?這些都是下一次我們會談到的內容。
----學習智慧,生命不浪費----

圖:大阪梅田 阪急百貨的聖誕櫥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