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說自己累,已經像口頭禪似地,不過有的人明明跟你一樣的休息時間,卻好像恢復得比你好,這是為什麼呢?這很可能是因為他有意無意之間,選對了休息的方法。
「好累啊!」當你這樣喊著,想趕快回家休息時,記得先分辨一下你的累是哪一種?不同的累,其實要用不同的休息方式,才會事半功倍。⋯⋯
人的累可以分成三種: 1.頭腦累:例如開了個好長的會、寫了很難寫的稿子、認真準備了考試、跟大客戶談話後….。 2.身體累:例如昨天大掃除、剛剛煮完了一桌子菜、郊遊走了好遠的路、熬夜開車回家過年…。 3.頭腦、身體都累:例如國外出差、自助旅行、照顧小孩兼在家接案、到醫院看護親人…。
如果是第一種,單純是用腦造成的累(也可以說是消耗了很多心神),那麼請記得,你要用「動」的方式休息,這樣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所謂「動」的方式,例如去散步、運動、健身、跳舞、打球…總之,是從事運動身體的活動。
為什麼呢?因為所謂「頭腦累」,其實也就是因為思慮太過集中、頭腦旋得很緊,緊到人不舒服,思考也失去效率、情緒要迸出來了。頭腦需要的休息是發散性的,身體的運動可以分散掉頭腦的集中狀態,所以頭腦就能比較快放鬆。這些運動並不需要很劇烈,例如光是去散步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讀書累了,你是去看電視,開會累了,你是去刷臉書,寫企劃書累了,你是去聽音樂,這是用另一個靜態活動去轉換情境,這樣當然也能夠有些許放鬆效果,但如果你想要體驗更好的結果,那請改換成動態的方式。例如下次你開完會、或是伏案工作之後,感覺累了,與其坐在位子上閉目養神、或跟同事聊天,不如起身走到對街的咖啡店去買杯咖啡再回來,同樣是15分鐘的休息時間,你會發現讓身體出去走走動動、隨意看看街景再回來,你的精神其實是鬆得更多、更舒暢的。
接著,如果你的累是第二種,單純是體力的消耗,那麼就要用靜態的方式去休息。例如直接倒頭大睡一場、不出門在家看看書讓身體好好休息,切勿再約朋友去逛街、看電影...這個道理很簡單,應該無須多做說明。
第三種,身體、頭腦都累。對於這種狀況比較有效的休息程序是:先動再靜。也就是先透過去運動(或散步),讓頭腦放鬆,然後因為運動了身體,使原本已經累了的身體又更累了,那正好,你接著就可以去好好睡一覺,讓身體來個大休息。
在身體、頭腦同時都累的情況下,倘若你沒有先放鬆頭腦就去睡覺,你會發現睡眠的品質並不好。所以要先放鬆頭腦再去讓身體休息,才是對的順序。
現代人的累,大多是先從第一種—頭腦使用過度(太緊繃)開始,然後因為捨不得睡就會熬夜,繼而造成身體休息不足,最後才變成身體、頭腦都累的第三種狀態。如果第三種狀態(身心俱疲)變成長期的情況(累積時間因人而異),就會造成所謂的「身心症」–醫學上說的自律神經失調,所以身心症並不是病,它就只是失調,能調回來就OK了。
像有的人可能在某個工作階段,因為很多事情突然集中在一起要處理,蠟燭兩頭燒,可能暫時性地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例如胃酸逆流、失眠等等),但是等這個階段過去,生活作息、休閒時間、心情狀態能夠恢復正常,他也就好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健康的要訣就是「平衡」兩個字,但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為什麼呢?因為人的想法都有一定的習慣和範圍,常常我們已經盡力去做了,還是不知道怎麼去平衡我們的生活的話,就會變成只好靠忍耐去度過了。就好像說,我們看別人的事情都似乎看得很清楚,一輪到自己,常常就很多矛盾混亂,於是就只能很費力地跟某些狀況周旋;如果這些事一直揮之不去,或老是捲土重來,身心俱疲就會一直持續,身心症當然就是遲早的事了。所以前面我們講的是「休息」,但對於身心症的療癒,或是說對於現代人更重要的保健之道,其實是:「釋放」。
「釋放」是指,把你的人生軌道中某個重複性困擾,整個結束掉。
在我的「人生最有價值的事,是發現自己在重複」這本書裡面,講到了很多人的故事,有的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一直對交往的對象很挑剔、有的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一再換工作、有的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對生活就是提不起勁、有的人則一直透過給自己壓力推自己往前走….這些模式都讓當事人身心俱疲,又跳脫不了,即使有錢也買不到一個自己會喜歡起床的早晨。書裡面的這些人,最後都找到了讓他們解套的角度,而他們所感受到的喜悅,就好像整個人生終於可以重新深呼吸,重新活過來了!(不再只是在壓力中喘息與自我調適了)
所以當你有了休息,也要思考如何「釋放」,就是讓你自己的內建程式,能夠升級到下一個更加「都可以」的版本:都可以面對、都可以處理、都可以平衡。
如果你不往這個方向去學,只是就現在的生活,累了就求取暫時的休息,漸漸地你也會變得無法休息,不知不覺把自己過得愈來愈緊的,為什麼呢?因為外在的世界一直在變,而且變動得愈來愈快,這會使你感覺到自己必須往上爬(上緊發條為未來鋪路),可是眼前又充滿了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未知,所以在你的焦慮感裡面,你會顧不得所謂的身心平衡,也不知道能怎麼去平衡了。
例如吃完晚飯你跟家人一起到附近散步,本來是你每天最大的享受,本來你也知道忙碌了一天,該這樣休息的;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次散步時你卻一直忍不住想著很多或小或大的憂慮的事,然後就想要趕快走完去辦什麼事情,不再有那種閒情逸致了。包括送小孩子上下學、或是偶爾跟老公(老婆)來個小約會,這些事事明明以前你是喜歡的,你也知道跟家人互動的美好時光,就是在這些小事情裡面累積出來的;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卻變成在做這些事的時候心裡很匆忙,好像一直要趕著做完,然後再去處理別的事情才行。其實,這個時候就表示你的心已經習慣於「繃緊」了,連你休息的品質—不管動態的或靜態的,都下降了。並且,用這樣的能量去做事情,其實都會事倍功半。例如說,你和孩子或另一半的溝通,可能就會變得很表面,你們真正的心意或需求會沒有被聽見,於是用了表面的意思去處理事情,後來會衍生出更多意料之外的歧見和情緒,反而搞得更複雜,甚至到達壓力點時,就會來個令自己和別人都抓狂的大爆炸。
當人「緊」久了以後,變成自己沒有辦法放鬆,就會覺得需要藉助外力來幫忙,所以現在有很多靈性的療法或產品,會吸引有需求的人,不管是人家騙你的還是真的有幫助的,總之,當你第一次去使用的時候,都是願意去相信的,也就是因為如此,效果會特別好。可是久了以後,效果就會自然遞減,因為當你熟悉這個東西的流程以後,頭腦對於已經熟悉的東西就會不耐煩而想要加快,它還會一直去檢查自己期待的效果有沒有發生(希望能跟第一次一樣),結果它又把自己變緊了,於是效果當然就沒有之前好了;這麼一來,你對這個作法的信心也就減低了,於是下次再使用時,會更達不到效果,如此循環,最後你就會把它丟到一旁,再去找新的來嘗試。
許多人就這麼在各種療法和產品之間兜兜轉轉,花費許多時間金錢,然而花錢事小,對自己的挫敗感與自責卻日漸加深,這才是讓人更加陷入痛苦的事;因為會覺得那些東西很多人在用,他們都說很有效,為何獨獨到我身上都沒有用了呢?是不是我真的「業障深重」呢?
其實這些療法或產品,如果是作為短時間讓你可以放鬆的輔助工具,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你不能從現在的大腦模式中釋放,獲得更大自由的話,它們到最後都會失去效用。你所聽說的「有效」的口碑,其實很多也就是蜜月期的分享而已,如果真的長期有效,一直用下去就好了,為什麼新奇的東西一出現,同一批人又會去購買了呢?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緊」,事實上已經讓你「休息」的品質不斷下降;例如運動、散步也沒用了,甚至運動到一半就受到很多雜念影響而做不下去了(好像腦海中有個無法關掉的跑馬燈,一直跑個不停),更不用說睡眠—-你自己真的覺得根本沒有睡著(可更懊惱的是,別人都覺得你有睡著)….那麼你需要的就不只是「休息」,而是要找對壓力點來進行「釋放」!也就是說,你的人生需要的是一個「小開悟」,你需要幫助自己去改寫裝在你頭腦裡面的那些容易衝突緊繃的運作(跑馬燈)程式,將它們改寫成開關自如的進階版,讓你去運作時能夠順暢而不會造成衝突,這樣你的整體心境才能夠鬆開,變得明亮和輕鬆;然後你的「休息」品質,同樣也會有效的恢復了—-你終於又可以享受親子時光了、你終於又能夠享受花香了、你終於能夠夜夜好眠了。
「釋放」不是一般說的「放下」,而是「智慧的升級」。「智慧的升級」就是讓自己對生活能夠看見更多的角度,掃除盲點;對於壓力點(那些讓你害怕、招架不住的生活情境),有能力去換位思考和有效處理。如果你能獲得正確的學習因而提升了智慧,不僅生活的步伐可以快慢自如,年紀愈大,生命真實的豐盛也會累積愈多,你真的會愈活愈開朗!那麼,人家說的老年失智症也會與你絕緣;逆齡的神奇,也會奇蹟似的發生在你身上,因為,喜悅與富有本來就是生命的本質,你可以讓你的本質開花。
#「釋放」,就是讓你自己的內建程式 #能夠升級到下一個更加「都可以」的版本: #都可以面對、都可以處理、都可以平衡。 #而這就是「智慧」。
———學習智慧,生命不浪費——-——–
(相片:瑞士日內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