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結束了,看著贏家接受支持者的歡呼與深切的期許,你是否也不禁羨慕起來?
「真好,他們可以去大展抱負了!」 也許吧!但是,在艱苦的選戰闖關成功的,畢竟是他們,不是我們,明天起,我們仍要好好面對自己的人生,過著屬於自己真實的日子。那麼,讓我們問自己的心一句: 《你有勇氣去弄清楚,自己想做的事嗎?》
「我好想找到我真正會有熱情的工作,但我找不到。」⋯⋯ 「我相信如果讓我找到我真正喜歡的工作,我會很投入,每天早上會從床上跳起來去上班!」 「老師,我真羡慕那些很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可是我一直無法清楚,我到底想做什麼?」
別以為說這些話的人都是混吃等死之輩,不,其實他們工作多半都很勤奮認真,也能勝任自己現在的工作,可是他們心裡面卻有很深的焦慮感,也有很大的企圖心,總覺得如果沒有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個人潛能就無法百分之百發揮,那麼他們多工作一年,就多輸別人一年。
到底這種焦慮感是從哪裡來的?追問之下,原來是因為現在的電視、書籍、雜誌,一直在告訴他們各行各業的成功典範,都有一個共同點:很清楚自己想做什麼,所以很早就投入了,因此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有了一定的成績。而來找我諮詢的這些人,他們雖然有穩定的工作,但是焦慮感反而比剛入社會時還大,因為如果按照自己現在這樣的發展步調,看不到會有什麼突出的未來。他們很想趕快做出成績,可是總覺得才華、能力與工作熱情好像都比不上那些他們羡慕的成功人士。A君對我說:「老師,這些成功人士為什麼能夠這麼清楚自己要做的是什麼呢?如果能夠這麼清楚,就能夠有勇氣不怕任何阻礙,勇於脫離現狀了吧?」
原來,我們會羡慕那些很清楚自己要什麼的人,還包括了似乎這樣就會自然而然擁有「勇氣」這件寶物,不會患得患失,敢於脫離「現實」?
可是一年一年過去,你會發現,「我到底想要做什麼?」會變成一種類似風濕般的疾病,偶爾天氣不好的時候才會發作一下,但漸漸地也就覺得並無大礙,發作完就算了。然後漸漸地也會把注意力轉到加薪、買房、結婚生子這個流程去,然後你會覺得自己其實也活得好好的呀。
印度智者克里希納穆提說:「想要與眾不同,是最平庸的欲望。」真是太毒辣,卻又太真實的一句話了!年輕的時候,常常會誤以為「因為自己有想要成為不平凡的人」的念頭,所以自己就是不凡的。其實翻開心理學,那不過是一種幼兒期「自我中心」的延續而已。環顧你的四周,身邊何時缺少一些「自命不凡」的朋友呢?
這樣說,不是在潑你冷水—–好吧,我承認是,可是冷水可以讓人冷靜,不是嗎?
「我不清楚我到底想做什麼」其實是個假議題,真相是:太在乎成功與否的人,會有勇氣去弄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嗎?人其實並不是沒有「真的很想做某件事」的那種時刻,可是因為害怕失敗了被人嘲笑、害怕付出沒有回收、或覺得沒有辦法立即看到回報,所以就產生焦慮、軟弱,然後就將這股衝動放過了;漸漸地就騙自己說,有一個答案叫做「我“真正”想做的事」,只要我找到它,我就自然會產生出勇氣與熱情,我就會不計得失。
「我真正想做的事」現在是很多人的救世主,他們告訴自己只要找到祂,自己就會開始發光發熱。其實,問題的根源是:既然這個命題的潛在初衷就是想討好別人,大獲成功,那又怎麼會真的願意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呢?內心所浮現的想做的事,若跟成功看起來無關,不就興趣缺缺?
當自己的內心有一刻,很想幫別人,因為要多花時間,是否就視而不見? 當自己的內心有一刻,很想買禮物答謝某人,因為要多花錢,是否就一切從簡? 當自己的內心有一刻,很想放下一切到某個地方去,因為請假會扣錢,是否就打消此念? 當內心有一刻,很想明白某個問題,但因為鼓不起勇氣去問人,就自動放棄消音?
其實所謂「真正想做的事」,就是生活中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內心一刻」,透過每次你的跟隨,一點一滴醞釀出來的。如果你問那些很清楚自己想做什麼事的人,你會發現一個很簡單的事實:「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不是去「想」出來的,而是在生活中不斷跟隨你的心,於是漸漸醞釀、感觸出來的。
當人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面對朋友、面對家人、面對生活、面對社會現狀….而不是只是面對小我的需求,你的心都能保持溫熱、保持敏感的時候,我保證你會在最快的時間內找到「我最想做的是什麼事」,然後你就會一往情深地為它披荊斬棘、開創一條路出來。而在這個過程中,因為你的努力,你會從中看得更廣、看得更深,就會自然醞釀出下一個階段自己「最想做的事」,就這樣,你人生的成就與層次,就一直不斷地往上提升了。
如果你是自我中心的,「你最想做的事」本來就是來自你的計算,所以當然你很容易膽怯,看不到回報就想放棄。可是你最想做的事,若是來自於「愛」,這個愛是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願意常常去關心,看見了自己的責任與別人的需求,那麼你就會清楚,無論成敗,你都必須這樣做,這樣人生才有意義,那麼當然就會願意堅持下去了。
所以,別在這個小小的自己身上拼命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了,好嗎?當你的內心有愛,你會在這個世界的需求上,激發出自己的熱情,看到自己想做的事;而你會發現,會吸引你目光,讓你想去投入的那個領域,往往就是你天賦特質之所在,這一切;天與人的合一,是配得剛剛好的。
——–學習智慧,生命不浪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