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緒糟嗎?常常發脾氣嗎?還是你身旁有一個情緒常常不好,讓你深受其苦的人?
有的人發脾氣的頻率很高,但總以為是別人害的,不是自己的EQ不好。這樣就苦了身旁必須要跟他相處的人了,因為你講他他會更生氣;講了也沒有用。
但如果你知道確實是自己脾氣不好,也想要改變,那麼今天這篇文章,或許有一些角度會對你有幫助。
其實情緒糟的人,有一個習焉不察的舉動,造成自己情緒很難好起來,那就是:遇到事情立刻下定論。
例如在高速公路的內側車道上,前面有一輛車一直擋住他,又不肯讓開。他就會罵:「這是超車車道耶,就是有這種自私的人,佔著毛坑不拉屎!」
又例如他預訂餐廳的座位,結果快遲到了,人家規定只能保留十分鐘,他趕忙打電話去要求人家幫他多保留五分鐘。結果客服回答:「很抱歉,我們只能幫你保留十分鐘...」他就掛人家電話然後在車上大罵:「好跩!只是晚五分鐘到而已,有什麼不能保留的!」
「自私」、「好跩」,這些就是他對人家下的定論,既然是這樣認定了,怎不激起火氣呢?
可是不一會兒那輛車換了車道,視線打開了,他才發現是前方四、五輛車之前,有一輛車才是「路隊長」。而剛剛被他罵的車,只不過是有跟前車保持安全距離,所以彷彿它的前方無車而已。
而預訂餐廳的那件事呢?等他匆忙趕到現場,店家的接待人員說:「公司有規定遲到超過保留時間的話,只要在現場稍等一組,下一組就會幫客人安插。但是您剛剛的電話掛斷了,來不及說,好在您來了。
所以他其實常常白生氣、也常常錯怪了人家,可是卻似乎永遠無法記住這些經驗,讓內心有更大的空間。其實,這就是因為自己已經養成了一個「一遇到事情就立刻下定論」的習慣了。而這個習慣不只讓自己常常情緒不好,也容易跟人家發生衝突;讓人際關係走向負向循環。

你可以看看自己每次火氣上來的前一刻,是不是都有一個「很快的認定」呢?如果一個人常常一遇到事情就很快認定什麼,他就會常常有情緒,而且生活中有過情緒的那些事情,還會在他的心裡面留下燃燒過怒氣的焦味,成為他生命的負擔,累積在心底。於是只要一件新的事情讓他不開心,過去的不愉快經驗都會像一串粽子那樣從腦海中提取出來,當下的負面情緒就更加重、也更難消散了。那這樣的生活品質,就會像是住在一座時常烏雲籠罩、鮮少放晴的城市,你的臉上會漸漸失去笑容;也就是說,自己不知不覺已經成為一個「情緒常常很糟」的人了。
到後來甚至於當你看到人家在快樂,反而會不由自主地覺得討厭、礙眼了。
「遇到事情立刻下定論」的另一種變貌,就是「馬上給人家貼標籤」。例如一聽到、看到什麼事情,立刻就說這個人是「馬屁精」、那個人是「沒擔當」、這個是「官僚文化」、那個是「將帥無能」。其實事情常常不會只有這些角度而已,然而當「貼標籤」的動作習慣了以後,人就容易被情緒抓住、被立場抓住,變得沒有辦法從更多角度去思考;而經年累月下去,他已經變成了一個沒有辦法理智去看事情的人。有沒有看過有人只是看到一隻狗在人行道上大便,就可以把全世界都飆罵一遍?其實就是這麼演變來的。
「貼標籤」其實就像拿一把刀戳自己,讓自己痛了以後有情緒,又再度強化自己的偏見。所以高靈說,這也就是現在的社會新聞,為什麼愈來愈多因為一件小事,萍水相逢的人就可以大打出手或是拼個你死我活的緣故。他們只是根據自己的成見、虛擬的媒體印象等等...就認定對方是某種人,然後將他生活中所累積的攻擊情緒釋放出來,於是就發生爆走的行為了。
人所累積的負能量如果沒有疏導,它終將成為一股暴力,伺機而動地尋找一個出口去發洩。可能是攻擊自己的身心,造成自己的病苦;也可能是攻擊別人,造成兩敗俱傷。但無論哪一種方式,其實都是讓自己「身陷地獄」了。其實如果願意回頭反省,就會很清楚看到:眼前這個事件只是「最後一根稻草」,是自己平常的情緒就一直不好,才有這一刻的「業力引爆」。
那這樣的引爆,是什麼心念與行為累積出來的呢?你可以去觀察看看,是不是周遭很容易有情緒的人,都是一遇到事情就會立刻說「這就是怎麼樣怎麼樣」、「那就是怎麼樣怎麼樣」、「這應該怎麼樣」、「那應該怎麼樣」呢?他是不是馬上就有他的「認定」和「應該」?或是馬上就去給人家貼標籤、分別立場?如果是的話,你可以再去觀察:那他的人生運作模式如何?你會喜歡他嗎?別人又如何看待他?那你就會看到他本人看不到的「因果」。
可是你看嬰兒,是不是本來都好可愛!那為什麼隨著歲月的過去,有的嬰兒長大之後會變成那麼令人討厭的人、有的嬰兒卻變成更多人喜歡的人呢?這是什麼原因?這就只是「累積」---是心念與行為累積出來的而已。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很負面、很容易有情緒的人,那也只是你有很多反應與思考的模式,讓你一直生產出負能量,多到難以去化,所以累積成了今天的你罷了,這並非不能夠改變的。
所以,改變「很容易有情緒」這個現象的第一步,其實就是要先去意識到這個「下定論」的動作,正是讓你情緒立刻上來的原因。你要在生活中時時刻刻觀察到這個「因果」的存在,直到你有一種「深刻」的感覺--這跟你現在看了文章,在頭腦上認為的「我懂」是不一樣的,你必須真的在生活中不斷去「覺」,才會產生這種「深刻」。然後第二步是:當你深刻地觀察到了,你就可以問自己:我為什麼要把這個「情緒生產器」,像個寶貝一樣緊抱不放呢?明明負面的情緒就像一包包垃圾一樣,我為什麼要讓自己拿著不放,不願意把它們丟掉?
然後你就可以再去看:其實這裡面是因為「不甘心」,你看到了嗎?那麼,這些貼標籤、下定論底下潛藏的不甘心,跟你人生過去的受傷有沒有關聯?你有沒有辦法去把它們釐清,然後一個一個將它們從你的生命中卸載?如果你沿著這個思路去觀察與進行智慧的學習,等到「清楚=療癒」的時刻,你的人生就真的蛻變了。
其實老師的課;還有為大家準備的「轉化人生的藝術」系列的「單堂課」,就是在幫助你卸下這些負載的。當你能夠把一直在拖累你人生的「受傷」與「不甘心」的結清,生命中好的東西你才裝得進去、你才會看得見真正值得珍藏的東西。不然你的人生就會一直困在這個「情緒很糟」的烏雲裡,那你辛苦賺來的錢能所給你的「幸福CP值」也會很低。此外,當別人看見這個情緒常常很糟的你,也好像遠遠就聞到臭味一樣,都想要跟你保持距離,那你漸漸就會愈活愈孤寂了。這真的是你所希望的人生嗎?
如果你對自己的狀況已經有如上的察覺,不用難過,其實有這個「覺」,就是開始在「學佛」了,那你的未來從此刻起,已經露出曙光。
「學佛」不是念經吃素,才叫做學佛喔!「學佛」是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穿透那些「認定」與「標籤」,去看到智慧、看到慈悲、看到那個海闊天空的自己的喜悅,這就是學佛了。
而佛經這麼多、法門這麼多,也只是透過很多不同角度,去引導不同根基、不同立足點、甚至不同時代的人更有覺、更寬闊。所以特定的修持、唸誦或儀式,雖然也有益處,但還是學佛中的「助行」而已;學佛真正的「正行」,是在實際生活的大小事中,發起可以去『「正」你的「心」』的那個「覺」,這才是學佛的「正行」。你有「正行」之餘搭配「助行」,才能獲得佛法真正的大益處。
也就是說,當你在生活的現場,你的心有那個因為覺察而來的「正」,你就真的會「福氣綿延」--愈來愈有內心的平安、以及外在的豐盛--你會活得愈來愈像一尊佛。
但話再說回來,如果你今天知道,你是有一種容易固執、脾氣比較不好的問題,那想想你現在幾歲了?比如說你現在四十幾歲了--所以總不能想說:「我來『覺』個三個月、我來跟著老師上課半年,我的個性就會改變了。」那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個性和脾氣,其實還包括累世因果的累積呢!就算有所謂的「一世解脫」,那也需要「一世」呢。
所以這些根深柢固的習性,不是說來上個幾個月的課,就會立竿見影的改善。但慢慢的你會感覺到自己的精神和能量都比以前更好,觀念也逐漸地鬆綁、開闊,心裡面可以容納更多可能性與觀察力了,於是隨著時間,你是會感覺到自己的轉變與輕鬆的。
我們的同學之中,現在你看到很有光華、已經走到創造階段(而非療癒階段)的人,其實剛來的時候也很黯淡、心裡頭也堆積了各種情緒、身心甚至出了狀況。他們之中不少人也曾經跑來跑去,在心靈圈、宗教圈裡面找尋過各種「特效藥」或「奇蹟」,但是這些歷程終於讓他們領悟到:其實真正的奇蹟,是你真的知道怎麼在自己實際的生活細節中,一點一滴去累積自己的轉變。其中,這個「生活細節中可以怎麼去看、去做」的知道,是好的老師有能力給你的;但那個「累積」則就是要自己去持之以恒的浸泡與實踐才行。兩者相伴,一段時間以後驀然回首,你真的就會看到自己的進步,已經「回不去了」。
所以學習智慧,其實是一條「潛行」的道路。也就是你要一直在裡面醞釀與轉化,不功利地對待自己,才會漸入佳境。老師常常形容上心靈課其實像在「泡溫泉」;慢慢泡到你受寒的身子熱了、汗發出來、毒排出來了,你就療癒了。並且出了溫泉以後,你就有能力自己去對抗寒冬,甚至因為已經遊刃有餘,你還有餘力去照顧別人。
而上課確實會對你的狀況,有「立即的成效與改變」的部分是什麼呢?這也是很多同學實際的經歷,所以他們才會留下來繼續浸泡。這個立即的成效,通常是老師對你當時所遭遇的特定事件,有觀念上的打開與新作法的建議,讓你當時的壓力或困境就很快解除了。可是這不表示你對那件事情底下更潛意識的因果關係、與那個更深模式的自己,有完整的覺察及蛻變。所以這單一事件的解套,雖然會帶來「覺得上課真棒」的體驗,但還沒有帶來跳脫「目前你的人生層次」的領悟程度。
這個道理,也就是老師在今年(2020年)五月底的演講中說的,那僅是一個「點」的開悟,但還沒有更多的點去連成一個「線」、或是「面」的開悟。
所以你的單一困境透過上課而得到的突破,不見得能夠讓你以後就舉一反三地,直接全部過關。這主要是因為這件事情更深層次的養分,你還沒有能力吸收到;即使老師其實是有講到了,但在當時程度的你,還是沒有辦法意會,只是某個層次的「懂」,還未觸及更深層次的懂。
所以為什麼說修行的成熟,是需要時間去「浸泡」的。轉變人生的學習不是像學習技術那樣,一個技巧講明白,你就是學到了;而是每次你的「懂」裡面,都還是有埋藏著你的「不懂」,只有透過繼續的累積很多「點狀的懂」,你才會再看見那個原本你說的「我懂」裡面的「更懂」。(註)
(註)想要更瞭解,可參考《心經》一書。P.66「不斷穿越黑與白、對與錯,就叫做開悟」。(章成、M‧FAN著。商周出版社)
如果上述的話你能夠有所意會,那麼恭喜你,你其實比較能夠明白大乘佛法的開悟成佛之路,是怎樣的一種「開悟」?為什麼它不是寄託在追尋一種戲劇性的「頓悟」上面?為什麼成佛是要漸修的。
能夠明白真正的成佛之道,那是很大的福報,這條路一定會讓你朝向愈來愈深的平安。而高靈說:當人走到「平安」裡面去的時候,他不會只是擁有平安;因為這個「平安」裡面的正能量,也會有它正能量的循環。也就是說,在你平安之餘;財富、健康、愛與被愛、自我實現...必然也會像「包裹」一樣伴隨而來。
反過來說,負能量也是一樣的,當你的內心常常有情緒時,你的人生也不會只是「有情緒」而已,你的負能量也會把貴人踢走、把人家的敵意挑起、把本來可以成為你墊腳石的情勢變成絆腳石...形成一個實際的惡性循環。於是你的財富、健康、事業發展都將逐漸遭遇瓶頸,每況愈下。
所以我們人為什麼要「修」?因為你的「修」與「不修」之間,人生的差別是巨大的。
所以,如果你可以感覺到你目前面對的,是自己人生很重大的一個重複的課題,而不只是現在表面上出現的這個情緒或困難,那你要先明白:雖然老師是有能力幫助你脫離目前這個困境,可是未來你能不能學到自己把自己所有的問題處理掉;整個瓦解那個重複呢?那你就要知道這會是一個從「點」的開悟,到「線」到「面」的開悟的累積過程,是需要時間更深入地去「一懂再懂」的。因為這一世很重大的重複性課題,都是你累生累世去建立出來的「因果系統」。
不過好消息是,這個累積的過程,它是「向上拋物線」式的。也就是剛開始好像是一件事、一件事的在學,可是到後來會變成「舉一反三」的在領悟;然後到一個臨界點的時候,就會呈現一個指數形的開悟曲線,像是沖天炮那樣飆上去。而且,即使是在「點」狀的開悟階段裡,你也會感受到自己的苦減輕了、外在際遇有改善了;而這份「看見希望」的喜悅,會給你更多信心與力量去繼續向前。
老師這裡的「學園」,就是這樣一個學習的園地。那你有沒有要來修?就看你自己有沒有真的想實現內外在皆富貴的生活了。
最後我們做個結語:
「情緒」其實是種「能量」的存在,就像是火車頭在跑的時候,有一個動能,不是你的腦子用「理解某個道理」的方式叫它停,它就會停的。情緒是需要有比「理解」更深度的「清楚」,你才會真的「放下」。
所以用頭腦上的「理解」去踩住情緒的煞車,當然在很多時刻也有其必要,但你不能認為學習身心靈就只是這樣。因為當下你踩住煞車了,可是半夜的時候,你的夢境、你的淺眠之下其實還是在RUN這些東西。所以「因果」這東西是很厲害的,它不是說你在白天可以壓抑下去就過關了,它會從你身心靈的各方面去流竄,造成很多變形的問題。例如說你雖然用頭腦控制住白天的情緒,可是就演變成睡眠一直不好,總是沒有休息夠;那慢慢地很多身心症也會跑出來,治好這個又出現那個...屆時你再怎麼告訴自己「道理」,你的頭、你的胃、你的自律神經還是不會聽你的。
所以為什麼高靈說「清楚等於療癒」?這個「清楚」跟表面上的「知道瞭解」是不一樣的。表面上的「知道瞭解」跟你可以整個放下;不再恐懼、不再掛慮、不會傷心、不會心痛的那種「清楚瞭解」差別是很大的。而我們學習身心靈(學「佛」)真正要達到的是後者,而不是前者。所以很多你人生中打的結、養成的個性,你對它的「懂」絕對是有層次的;你必須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更懂」,而無法一步到位。但可以樂觀看待的是,你花十年所累積的身心問題,通常花一年就可以解除,是不用再花五年的。因為當人在學習智慧時,他是在一個更高的能量層次中運作,所以它累積出清楚的時間,比形成問題的時間會短非常多。
因此人可以給自己最大的祝福與吉祥,就是把人生努力的重點,放在修「清楚」。有了清楚,其實各種外在的福份;感情也好、事業也好、財富也好...自然都可以突破瓶頸,繼續向上滾雪球了。而這正是佛法說的「何必外求」,更真確而深遠的含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