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成的話:
昨天「與佛對話」台北班上課時,一位學員問我:「空性既然是表示一切事物都是中性的,那麼我們是不是對一切事物平等的對待?」
我回答:「瞭解它們的差別性才能夠真正的體認空性,瞭解差別性才會不用「同一個模子」去對待,這才是真正的平等。」
你知道也有男人會對美女沒有感覺,也知道也有女人對帥哥不會動心,那麼你就認識了「美女帥哥」的「空性」。打開我們的視野去面對差別性,自己反而會解脫。而這個時候,既然你不會蒙蔽自己,就會如其本是對待這一切的差別。喜歡玫瑰花的人,你會送他玫瑰花,只聽得懂英語的人,你會試著講英語,這才是平等心。
而講得更深一些,「無常」不過就是差別相而已,遇到了差別相,因為你的見解,讓你的心生出了不平衡,那就會輪迴。
接下來來看看這則新聞中,這位法師的回答。我覺得怎樣把中道的智慧落實在生活中,而避免談玄說妙?就是像這樣!
——————————————————————————————————————-
人間異語:女弟子彼此相愛 佛教法師祝福
2012年07月05日 受訪者:玄奘大學 宗教學系系主任 釋昭慧 Q:身為佛教法師,為什麼願意公開幫2位同志女弟子證婚? A:佛家認為所有事物都在因緣條件下改變,沒有所謂的尊貴與卑微。從佛法看人的情感,沒有神聖不神聖,同性、異性遇到的問題都一樣。佛陀的理念就是眾生平等。我不主動舉辦佛化婚禮,但是這2位女弟子願意找我,我就配合。台灣法律不保障同志,她們只能透過宗教儀式公開,是很美好的。作為修道人,能夠以佛法祝福人,何樂而不為。
——————————————————————————–
Q:證婚這事,會不會跟佛法有所牴觸?
A:佛家看婚姻,即是無明,所以在古代修道者證婚、做媒會被視為犯戒。佛化婚禮逐漸被重視是從新加坡、馬來西亞開始,當地華人在婚禮加入了佛教儀式。我想信仰本來就具備張力,菩薩就是對眾生有感情,才不捨放下眾生。自古以來,出家人面對生老病死苦,都會去幫助,然而光這樣已不能滿足現代人,我認為不能再拿以前的戒律來談現在。 我以中道的智慧來看,就是把握重點,看清楚問題。人看到差異往往習慣用自己立場去想,就有失公正,也不符合中道智慧。對同性戀也好,對其他生命也好,我不能站在我熟悉的宗教角色及文化氛圍裡去看它,否則一定會扭曲。重點在於這件事,到底有沒有傷害到誰?佛家說眾生平等,每個生命都不想被傷害,都想被尊重。既然人渴望被尊重,那也得尊重別人。
她們沒有傷到誰
就像站在宗教立場,我不會因為我不吃肉,就對屠夫有偏執,可是當我判斷,屠宰是傷害動物(第三者)的行為,我會反對。同性戀不一樣,她們沒有傷害到誰,如果你只是看不順眼女生跟女生結婚,那是你個人的不公正。 我研究宗教倫理學多年,諸多倫理議題裡,其一就是關於「同性戀」。從佛典的記載來看,並沒有譴責同性戀的陳述,不可否認佛典也非全由佛陀所講,而是由後代弟子多次複誦寫下。即使後來有出現反對同性戀的言論,那也不用太奇怪,那代表當時印度社會的一種共同意識,某些人把他們自我的意識融入到文內,這是非常有可能的。 而在出家部分,是有規定「黃門」不得出家。黃門所指的是性功能不全的人,例如太監,但這只說明出家時的某種限制,並不表示歧視,就像現在父母不同意,也不能出家的道理一樣。
Q:不擔心有人有異議?
A:我覺得她們有那麼大的勇氣公開同性感情並被檢視,我不應該不陪她們走一段。當然有修道者認為佛化婚禮不宜,但我想外界聲音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做,道德良知有沒有錯。若沒錯,順著眾生狀態,讓她們穩定、快樂,我替這2位相愛的女生證婚,是功德一件。 記者許家峻採訪整理
留言者: 日立
Email: wesly_chen@yahoo.com.tw
網址:
日期: 2012-07-19 14:38:38
感謝張成老師的指點,讓我知道自己的執著之點,我內心一直有一種追求,希望能「理事圓融」與「悲智雙運」,然而在這種不圓滿的物質世界,我怎麼能做到完美無暇(我把圓融和完美無暇劃上等號),結果自己把自己限制住了,理都阻塞了,哪談得上事的圓融。
感恩章成老師不厭其煩的為我開導,讓我發現自己的問題在哪裡。
萬分感激。
留言者: 章成
Email:
網址:
日期: 2012-07-20 20:05:22
感恩分享!
留言者: Deva Ona(富美)
Email: candy711711@yahoo.com.tw
網址:
日期: 2012-07-18 15:07:31
Dear章成老師~以下這段您的話語~讓我感動莫名~感恩您的存在~更感謝此生與您相遇的福份~~
~於2012/07/17 18:27回覆
DEAR XX:學無止境,我和你一樣都在不斷學習。而「學習」其實也是一種視野的擴大與換位思考的功夫,這樣終究會深刻地了悟空性,並回歸圓融的處事。
但就像我們自己的人生歷程一樣,我們都曾經犯過許多錯,在身口意上面…那麼,不知道曾經造成了別人多少的傷害呢?
所以面對著同樣在這個地球上學習的;不完美的我和你和他。也許真正重要的是寬容和理解,而不是在意著誰傷害了誰,誰是錯的誰又是對的…等等。
不知您是否瞭解我試圖想表達的呢?請把修行導向去瞭解而愈慈悲、愈寬容,而不是追求一個「對」的東西,也不是把自己修到「正確」。有的人愈修愈緊,有的人愈修愈鬆,差別在這裡喔。
留言者: 章成
Email:
網址:
日期: 2012-07-18 18:14:02
DEAR富美:感謝您的回饋!
留言者: 日立
Email: wesly_chen@yahoo.com.tw
網址:
日期: 2012-07-17 01:07:38
對不起,打錯字了: 「起我曾經觀察的來評斷我心觀察到的」 應更正為 「以我曾經觀察的來評斷我新觀察到的」
留言者: 日立
Email: wesly_chen@yahoo.com.tw
網址:
日期: 2012-07-17 01:04:56
謝謝章成老師的回覆,我想我能理解您的看法與心境。 我發現自己落入了自以為是的毛病,我以我有限的感官和覺知來觀察四周事物,起我曾經觀察的來評斷我心觀察到的,因此容易以偏概全,無法以事物本來的面貌來對待。 目前我要學習: 察覺自己的念頭,審視並去除似是而非的框架,並且以清靜的心去應對事物。
另外,個人對於「她們沒有傷到誰」這一點仍然有些疑惑,好比自殺這件事,表面上似乎也沒有傷害到其他人,但更進一層的想,自殺卻傷到父母的心,也傷害到其周圍關愛者的心。 我們固然不要被別人的標準所局限,但我們仍然生活在社會之中,有著或多或少的人際關係,要如何生活的自由自在,又能夠圓融圓滿,尤其是與父母的關係,這一點我無法不謹慎對待,希望找出一個平衡點。
留言者: 章成
Email:
網址:
日期: 2012-07-17 18:27:08
DEAR日立:學無止境,我和你一樣都在不斷學習。而「學習」其實也是一種視野的擴大與換位思考的功夫,這樣終究會深刻地了悟空性,並回歸圓融的處事。
但就像我們自己的人生歷程一樣,我們都曾經犯過許多錯,在身口意上面…那麼,不知道曾經造成了別人多少的傷害呢?
所以面對著同樣在這個地球上學習的;不完美的我和你和他。也許真正重要的是寬容和理解,而不是在意著誰傷害了誰,誰是錯的誰又是對的…等等。
不知您是否瞭解我試圖想表達的呢?請把修行導向去瞭解而愈慈悲、愈寬容,而不是追求一個「對」的東西,也不是把自己修到「正確」。有的人愈修愈緊,有的人愈修愈鬆,差別在這裡喔。
留言者: 日立
Email: wesly_chen@yahoo.com.tw
網址:
日期: 2012-07-10 14:24:00
我先承認,我仍然還未擺脫傳統禮俗的框架,所以就避免從法律或禮教來看這件事。如果「同性戀」是指相同性別之間的情感吸引現象,我可以以平等心對待;但若只是單純的同性性行為,個人雖然不會站出來反對,但也絕不會認同或支持。我覺得物質世界有些自然規則或現象,同性性行為(肉體上)在個人的感覺是不太符合物質世界的規律,因為從人的生殖器官的功能與結構,人的正常交配行為是發生在異性之間,而非同性之間,所以我不會認同。至於對不認同的事物能夠表示尊重,這是我個人要學習的課題。另外,所謂「她們沒有傷到誰」這一點,如果雙方的父母能接受(並不一定要認同,而是能接受子女是同性戀這事實),並且不會因此受太大困惱,那麼這句話就能成立。如果因此而造成父母很大的困惱,甚至與父母親決裂,那這樣的行為就不圓滿–因為傷到別人了。在修行的過程中,我檢視自己的觀念與念頭,試著把一些從文化與教育獲得的框架去除,從本質上去看待事物。我傾向於認同是釋昭慧法師的觀點,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即使很不同);但處事上,個人希望能更圓融一些。一點淺見,如有得罪之處,請多包涵,也請章成不吝給予意見。
留言者: 章成
Email:
網址:
日期: 2012-07-16 17:22:54
DEAR日立:
物質世界的規律,如果我們真的把視野放得很大,會發現充滿了各式各樣基因的排列組合。
就在這一刻的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中,有人帶著癌症基因,有人帶著氣喘基因,有人帶著繪畫基因,有人帶著歌唱基因。
看似相同的人們,其實沒有一個人是相同的,總是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經驗著他們獨特的生命際遇。
可是…
有一個孩子從小沒有手,卻要被周圍的孩子笑說他吃飯的時候用嘴就碗,不像人,像豬。
喔…到底怎樣吃飯才像「人」呢?這個標準是誰來訂的呢?原來就是一群用手拿碗的人訂的。
有一個小孩四歲了還不會說話,他的父母便把他丟棄在路邊。
喔…為什麼「人」就必須「能」說話?這個定義又是誰下的呢?原來就是一群能開口說話的人訂的。
還有的孩子天生就能看到我們看不到的世界,還有的小孩天生就不想吃肉,還有的小孩長大後,能與同性別的人相愛,相愛當然會牽手、會接吻,也會用他們的方式去使用他們的身體來感受幸福…
所有的基因的排列組合,讓我們看到了生命不同的可能性,沒有手的人能體驗用腳開車,不說話的人能體驗用手溝通,同性別的愛與性,能體驗獨立於生殖目的之外的伴侶關係。
他們都依然能夠幸福的!
如果這些能被視為啟示,那就會是給我們全人類禮物。他們教會我們:如果我們也去愛自己的不同,而不是在別人的標準中被摧毀,我們能感受到多少種享受生命喜悅的可能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