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4393328_91475 [轉換]-01.png

章成禪師對你說

文章不定期更新,歡迎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文章消息。

《忠言逆耳?人生的成就始於溝通的成功》

學生:「我發現自己最近莫名其妙很累,後來靜下心去回顧生活,發現其實是在公司裡面累積出來的。因為最近我們開了很多的會;我在會上講了一些意見,結果被很多人不高興。我本來很委屈,也決定以後少講話算了;可是私底下,一位本來我覺得很要好的同事居然跑來教訓我,說我本位主義,沒有替人家的立場想。這也就算了,最讓我跌到谷底的是她最後撂的那句話:『忠言逆耳!聽不聽隨便你了!』連她都不瞭解我,我真的是超難過的,回家還哭了一整晚。為什麼我這麼難過呢?因為「忠言逆耳」才是我的心聲呀!在這個世界上,講真話是這麼難嗎?」

很多人得到憂鬱症,並不是人生中發生了什麼大事,而是被職場、家庭、甚至在親密伴侶之間所發生的「溝通上的無力感」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這些事常常瑣碎得不足為外人道,但效果上卻是心靈很大的殺手。你的「我是為你好」如果講到最後總會變成了「哼!忠言逆耳,要不要聽隨便你。」那說不定覺得無力感的也不只是你這一方喔。

以前人家講「忠言逆耳」,是因為後來你瞭解對方是對的之後,對方這樣講,你也才能夠接受。但是如果你還不認同或不瞭解他的意見,他就強調「忠言逆耳」,那他也是徒勞。甚至這樣講還會讓你覺得對方抬高了自己的位置,會反感甚至討厭吧,是不是呢?

但是我們自己也會碰上好心想講一件事情的時候,別人卻抗拒不聽,那時候我們感覺到有阻力,可能也會不開心,就會想向對方用力說出這句話吧?

所以,「忠言逆耳」其實是象徵著人生一個很大的學習功課。因為你意識到,在人生某些領域,自己好像沒有足夠能力去影響別人、去傳達自己想表達的。這並不代表你不夠好,而是你剛好可以把培養這樣的能力,用來當作是一個學習的目標。等你學會了以後,就可以更有空間﹑更有愛的去看待各種人事物,並且能夠講出可以與對方達成溝通的話,便不會產生無力感了。

那麼,這門功課該從何學起?大方向是這樣的:如果自己覺得要講的話會「忠言逆耳」,那麼就要提醒自己,要用更多的智慧去觀察、瞭解對方,思考怎樣做會更好?才去行動。這樣才不會雞同鴨講,折損自己的心力和能量。

詳細來說,也就是明知道自己要講的話可能會是忠言逆耳時,我們就要更願意花心思,去瞭解對方原本看事情的角度;知道對方在這個角度裡面,實務層面或情緒層面上的需要。然後你願意就這些角度去思考,從對方現實的位置找到帶領他通向更高視野的路徑。這樣他就會感覺到你的話是在幫助他「達成他想要的」,而不是「你想要的」;也不是他是壞的、是錯的。那他就不會覺得逆耳了,甚至還會聽得津津有味呢。

當然,要這樣做是會很花能量、很花時間和心思的。因為它就是要在這個當下(也許你自己都已經有情緒了),你還願意進入愛裡面,去學習在人與人的差異中找到出路(溝通之路)。然而,這也才配得上「忠言逆耳」的「忠」這個字喔。

現在很多人用這個成語的時候,意思比較是在強調「雖然不好聽,但我說的是對的」。不過「忠言」裡面為什麼用「忠」這個字呢?就是有一份對對方的愛、有一份對對方的「忠誠」。然而「忠誠」是要願意實際去為對方奉獻與付出,才稱得上喔。所以我們也要反省自己,譬如自己有看不慣的事情,不管對方要不要聽,你就拿個話去給他捅一下、酸一下,然後自己心裡想說「我這是忠言逆耳。」這樣究竟是名符其實嗎?我們在發言的當下,真的有對對方的愛嗎?

有些人常常覺得自己讓人家不爽,是在「忠言逆耳」,可是也很有可能,這只是在助長自己的自我喔。那麼請再省視一下,是不是很多人都討厭你,不想跟你交談呢?如果是的話,自己講話的方式就很有可能真的有問題,需要調整了。那麼如何調整呢?建議當你在說話之前,要願意更花時間去瞭解對方看事情的角度、以及他在實務層面和情緒層面的需要。如果了解之後,還是覺得自己的角度比較對的話,那麼就要讓自己進入「讓自己更柔軟、試著讓對方能願意傾聽我」的努力。有這份「努力」,這才是有「忠」。

如果是這樣,不管對方能不能馬上接受你的說法,可是那份誠意,他也能感受得到。而無疑地,這還會為未來你們能有更多對話空間,打下更好的基礎;同時,就算對方當場沒有立即改變立場,也會有更高的機率,會在事後願意私底下再去尋思你說過的話。

所以請盡量別把「忠言逆耳」掛在嘴邊,因為這將是個會讓自己陷於孤立的陷阱。其實,這句成語本來是用來讓人自我警惕、對別人的指教更有空間,而不是拿去要求別人的。更何況萬一,因為用心去瞭解對方、多設身處地為對方思考之後,發現自己當初所認為一定對的看法,也有需要修正之處,它不是周全的。那麼我們當初自認為的「忠言逆耳」,不就變成你對對方的語言暴力了嗎?

所以說到底,「忠言逆耳」這句話,意味著其中缺乏溝通的能力。而「忠」這個字的本意,是我們真的願意為了面前的這個人「付出」。若只是因為看不過去而丟下一句自己覺得對的話,並不想為這個人的當下而付出,那並不是「忠」,那就只是看不慣而已。而這個看不慣,就很容易導致「硬碰硬」;硬碰硬除了會加深自己的憤怒情緒之外,日積月累還會變成更不分對象、不分場合的「管太多」(所謂的「正義魔 人」即是其中一種)。而「管太多」,可是會衍生成為精神疾患的。

當然,並不是說,你對每一個人都要這麼費心地去「付出忠言」。因為現代人要接觸太多相識或不相識的人了,也有很多人會不請自來地給你意見(像是在網路上),所以你可以衡量自己的狀態,去決定你要對誰這麼做。然而生活中總有一些對我們至關重要的人(如伴侶、孩子、同事、老闆…),對於這些人,「忠言逆耳」若能轉化成「忠言順耳」——雖然要費心很多、要學習更多智慧——但就會非常值得。因為當他們聽進去了,你們真的會體驗到更棒的生活、共同創造更好的成績!而忠言要如何順耳呢?如何照顧一個人「實際層面的需求」與「情緒層面的需求」去說話?你可以來上老師的課,必然可以學習到很多。你只要有這樣去開始,其實不用走太遠,你也會感覺到所有本來讓你有「溝通無力感」或是「害怕溝通」的那些人,都出現了更佳的反應來回饋給你了!而當你感受到那個轉變,即使要溝通的事情還沒有達成目標,你的內心也會開始湧上喜悅和感動(因為你們之間的愛流動了)。終究,讓「忠言逆而」轉化成「忠言順耳」,就是一個愛的過程,也是一個變得更有智慧的過程。願意經歷這個過程,你的人生怎能不成功?

圖:自飛機上空拍富士山


​連結已複製!

4393328_91475 [轉換]2-01.png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系畢。經歷自基督教、佛教、新時代身心靈課程之洗禮,已實修四十多年、專注於樸素禪修三十餘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