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4393328_91475 [轉換]-01.png

章成禪師對你說

文章不定期更新,歡迎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文章消息。

把「情緒伴侶」變成「靈魂伴侶」


一輩子吵吵鬧鬧的夫妻,牽絆雖然很深,然而有一天走到生命盡頭,遺憾也會很深,因為就是沒有辦法真正的「享福」。還有的夫妻關係,已經走到了動不動就吵架、衝突,孩子都想勸父母離婚的程度,但他們還認為自己是在顧全大局。當然不一定是夫妻或男女朋友;有的人沒結婚,跟父母同住——就像以前人說的「相依為命」,可是天天相處起來卻也是充滿情緒。

你和你最親密的人之間,是愈來愈像「靈魂伴侶」?還是愈來愈像「情緒伴侶」?如果是後者,那麼這一篇文章就會對你很重要。如果你的朋友或家人,跟某人一直是「情緒伴侶」而看似無解,那麼你不妨跟他分享這篇文章,或許會對他有所助益。

要談這個題目,首先我們從對親情的觀察開始。親情裡面多半是「母」與「子」之間的感情最好,他們的連結與牽絆會比較深。

那這種「牽絆」是怎麼形成的?就是在一個人生命裡,「媽媽對我最有愛」的一份記憶,會像一條潛意識中的臍帶,一直牽繫著這個孩子。無論他年紀有多大了,當他看到媽媽的時候,這條臍帶在心底深處就是處於「通電狀態」的。所以即使有些媽媽根本經常忽視孩子、甚至於虐待他,但是這個小孩子還是會想要這個媽媽;因為他就一直會記得那個「媽媽對自己最有愛的狀況」。他會把自己的受苦,當作是跟有情緒問題的媽媽,一起在人生中奮鬥、共患難著。

所以雖然媽媽很多時候很可怕,但是這個被虐待的孩子,卻會在某些眼神交會的時候,從媽媽的眼裡看到這條「牽絆的線」是依然存在的、那個愛的連結還是存在的。所以即便他也知道媽媽對自己不好,但他還是會在被虐待的處境裡面忍受著,獨自放大著那份「愛的連繫」的感覺。

而對於這個施暴的媽媽而言,她也會在施暴之後感到內疚,這個內疚就會讓她不喜歡這個施暴的自己;可是當她下一次又在施暴的時候,那個「不被自己原諒的自己」就會失控,反而把孩子打得更加嚴重——比如也許本來只打兩三下,現在卻會打十幾下。為什麼反而會這樣呢?因為她扭曲的心裡在吶喊:「為什麼你要逼我這麼做!」比如說孩子哭得愈大聲,她就會打得愈用力,因為:「你為什麼要把這麼糟糕的我給引出來?我都已經壓抑住了,你為什麼又要把我的這一面引發出來?!」

經常,導致父母親失控打死孩子的悲劇,就是施暴的父母在這樣的心理機轉下發生的。然後,比如說,當這個媽媽真的把孩子打死了,她看到孩子一動也不動了,她就會呆掉了;她的自責和恐懼就會一波又一波如海水倒灌般不斷向她襲來。於是她為了抵禦這個快要淹沒她的自責,又恐懼殺死孩子的後果,她就會向自己解釋她也是受害者。例如因為小孩子太不聽話,才造成她的憤怒一直出來...云云——她會開始為自己辯駁。這就是為什麼有些虐死孩子的人被警察抓到,警察問她為什麼要打死孩子時,她會說盡各種理由,撇清責任。很多人看了這樣的社會新聞,總是怒髮衝冠,在網路上大罵怎麼會有這樣的母親,事後還可以如此冷血的謊話連篇...等等。其實犯罪者的內心轉折是這樣的,如果你瞭解,也就不會感到意外。

講這種施暴家庭的例子,除了順帶讓大家更瞭解施暴者的心理機轉之外,也是從這裡面讓大家意識到:其實「愛的牽絆」的這條線,在孩子的心裡可以有多麼強韌!即便是不被善待,他們都能夠在裡面一直忍受、等待著。所以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希望能夠在你的生命中創造出靈魂伴侶,請記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如果彼此真的有好好地愛過對方,哪怕只有一剎那,就會有這一條「感念之線」存在著、並振動著。那麼,如果你想要讓彼此成為靈魂伴侶,你就要讓這條線的振動不斷擴大,而不是讓很多事情去抵銷它。

一對伴侶,雙方能一直去記住對方的好,因為感念而願意去成長自己、為對方奉獻,那麼他們所做的事,就是一直在讓那條「感念之線」的振幅擴大。可是大部分的夫妻並不是如此,他們生活在一起漸漸變成一種例行公事,為了生活的需要扮演著角色、要求著對方。於是那條線就變成是一條能量微弱、不明顯地潛藏在心底深處的「最後底線」,卻沒有能夠振動成為,讓兩人的生涯發光發熱的旋律。

當伴侶的關係演變成了角色的扮演與例行公事,其實你們兩個人真正的關係,是在漸行漸遠的。本來保有期待但是卻一直落空的雙方,雖然會自己去調適與壓抑,卻有另外一條名為「怨恨之線」的連結線,也在彼此的摩擦之間生成了。這也是另一種「牽絆」,但卻是進行著負面振動的(冤親債主的形成)。當關係中的疏離一直沒有去化解與滋養,這條「怨恨之線」的振動就會自動擴大。

伴侶關係的鐵則是:當你沒有往愛的方向前進,彼此之間的關係就是不進則退的。所以當這條「感念之線」愈來愈不振動了,而「怨恨之線」的振幅卻愈來愈大,彼此就會變成:當你看到對方的時候,每次都會連結到莫名的不佳情緒和不好的事情,而對方看到你時也是一樣的,連結到的都是壓力與討厭。

「怨恨之線」所放大的,都是彼此身上的缺點和盲點,每當什麼事情裡面有你的想要或期盼,對方卻不能瞭解或讓你失望,這條線就會一直被撩撥出來,然後你們就會開始在這個振動裡面去爭吵、攻擊、放大對方的不好。而當這條「怨恨之線」的振動愈來愈強烈,這樣的能量到後來就會讓你們表現出嚴重的語言或肢體的暴力行為。例如有的人可能就會對另一半講出非常狠毒傷人的話,或是摔東西甚至暴力相向;可是自己在情緒裡面做了這些事情以後,對於把彼此的關係撕裂得更大,也會覺得懊惱和後悔,因為自己本來是想要相愛,而不是要怨恨的。

可是這時候同樣會產生如同上述所說的「施暴者的心理機轉」;在下次又發生爭吵、衝突事件的時候,反而會更加變態的出手把對方傷害得更為嚴重。因為他的心裡是在吶喊:「我是想愛你的!但是為什麼你每次都要這樣子弄痛我,讓我抓狂、讓我愛不下去?我要打你,要讓你知道你這樣子對我!不行!...」然後,當然,被打的一方也會在這個負面循環裡面產生各種反應,也許是回擊、也許是冷戰、也許是讓這段關係在心裡面死掉,然後用看不見的方式去復仇,卻賠上自己的人生等等...

那這就走到了「靈魂伴侶」的反面,也就是「情緒伴侶」。

「情緒伴侶」是指伴侶之間的互動模式,已經是以負面情緒的激盪為主了,所以並不是要打起架來才叫做「情緒伴侶」。例如某人跟別人明明可以和和氣氣講話,可是一轉頭過去跟配偶對應時,立刻就可以進入拌嘴模式,有時旁觀者在一旁看了,會覺得很奇妙。像這種夫妻,相信大家都看見過很多,沒錯,如來說,好多家庭的夫妻,都是用罵來罵去的方式在相處,其實那就已經是「情緒伴侶」了。他們甚至已經習慣了這種模式,如果沒有用罵的,還真不知道怎麼說話,這都是關係已經走到扭曲、不健康的狀況了。

你周圍有多少對「情緒伴侶」呢?他們可能結婚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一輩子都快過去了,可是他們好像很不滿意自己的人生,又覺得已經不能怎樣,所以跟另一半「相看兩厭」的日子,就只好以所謂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方式過下去。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由於這個功課沒有做過去,下一世的伴侶關係其實並沒有什麼好期盼的,他還是會找到另一個(或同一個)「情緒伴侶」,跟他繼續糾結下去。

「情緒伴侶」不一定要是夫妻關係;父子、母女、甚至於朋友之間都有可能捉對成立。例如有一種「情緒伴侶」就是比較隱性的,不容易被察覺,它是發生在心靈的療傷團體裡面的人際關係。在那種團體裡面,由於彼此都有類似的創傷經驗,會讓人覺得「你好瞭解我的感覺」。可是如果他們的人生並沒有真的往前邁進,而是一直在這種「你好瞭解我的創傷」裡面互相取暖,甚至到後來產生了「我就是有這樣的創傷,所以人生沒有辦法前進」的共同信念,那麼他們就會變成待在那個過去的受傷裡面,去證明自己是值得被疼惜的人(但卻沒有去長大)。具體的表徵,就是他們只要人生碰到難處,害怕失敗而想逃避時,就會自我解釋說:「我現在變成這樣,就是因為以前有過怎樣的際遇...」

那麼這就是把受傷的經歷當作一個坑,讓自己跳進去不出來,逃避掉自己的責任了。而以這樣的認同聚在一起的人際關係,就會希望更多人能一起待在這個坑裡面,大家都不要出來,因為這樣才能夠讓自己安心地認為:我是對的。這也是另一種「情緒伴侶」。

但在這裡並不是否認「療傷團體」的功能,它是有很重要的價值的;有的人的創傷經驗,也確實需要較長的時間去陪伴與面對。只是這樣的團體當中,確實有一些帶領者在裡面利用了別人的創傷,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價值或利益,而將團體無形中導向了上述「情緒伴侶」的關係,讓成員的人生事實上沒有辦法前進。

還有一種「情緒伴侶」,是發生在網路上。例如我們常常在網路上看到所謂的「取暖文」或「點燈文」,為什麼有些人會一直去分享這類型的文章呢?因為他們在裡面會看到一些希望(就像在自己人生的黑夜裡點上一盞燈),可是他們往往只是想要重複那種「看到希望」的感覺,而不是真的準備好要有所改變(因為改變需要面對責任)。如果你誠實地發現,其實自己已經偏向於喜歡這類文章時,那麼你就要能夠覺醒和知道,在這些看似有溫度的,「我挺你」、「我很瞭解你」、「人生不就是這樣」的取暖文與點燈文底下,你已經是一個變得滄桑的你了。

面對這個世界和你自己的際遇,你是有著很多化解不掉的情緒的;而由於你已經很累了、失望了,又不想被隨時都會冒出來的不甘心的情緒折磨,想讓自己的心靈能夠平靜些,於是這些言之有理、又看似豁達的觀念,就會被你所喜歡。而這些看似能夠讓你的情緒,獲得暫時緩解的觀念,也將會吸引來一些同質性的人來卡進你的生命裡。為什麼說是「卡進」呢?因為在這樣的「尋求心靈平靜」裡,你想要聽的東西、看的文章、交的朋友,就會形成一個「無法對人生真正的前進有所作為,卻反而會用『溫暖』來加深你相信這個滄桑的視角,而讓你無法有所作為」的牢籠」。一旦你進入了這個溫暖的牢籠,你其實是把你的無奈和憤怒壓抑得更深、更多的。而在這樣的條件下所吸引來的友伴,表面看來似乎是「最瞭解你的人」和「最讓你放鬆的心靈教誨」,其實那卻是最不能夠讓你的人生再度前進的「情緒伴侶」。你就被「卡住」了。

所以所謂的「情緒伴侶」,廣義地來說,就是你與生命中任何一個人,在怨恨、不甘心、罪惡感、變形的滄桑...等等各種情緒中共振所組成的關係。事實上,為什麼大家都說「人難做」呢?就是因為人的輪迴,大部分都是因為「情緒伴侶」的課題做不過,而被拉下來投生的。如果你的人生跟很多人之間真正的關係都是「情緒伴侶」,而你又沒有在這一世以智慧去化解,以至於讓這些「怨恨、不甘心之線」不斷地擴大振動;使得你甚至會連用這一世好好地作自己人生的功課都沒有辦法的話,那麼你這一世的壽命也是會縮短的。因為無法做功課的靈魂就會需要換一個身體,重新再來。

反之,「靈魂伴侶」是去與別人繫上「感念之線」,然後透過這個感念來修正自己、作自己的功課。這在剛開始的時候確實會比較辛苦,然而你的人生就會像一顆熱氣球,經過慢慢地加溫,慢慢地就一直提升上去了。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跟你一樣做功課提升自己的伴侶,就會自然而然地離開你;可是也會有一些跟你一樣做了功課的人,會加入成為了你更好的友伴(可能是新朋友、新伴侶,或是遇見適合共同開創事業的人)。於是你的人際關係裡面,漸漸就會充滿更多感念之線;很多人都在你的周圍以感念共振著,那他們都會是你真實的貴人,也都會是你靈魂成長上替你加速的好伙伴。

為什麼說創造「靈魂伴侶」剛開始比較辛苦呢?因為就像你要讓一個熱氣球升空,在升空之前,你自己要先準備好很多裝備、接受很多訓練,然後你才可以走到去駕駛熱氣球,讓它順利升空的那一刻。可是創造「情緒伴侶」則是非常簡單的,因為負面情緒是會像滾雪球般快速擴大的,人與人之間只要彼此有個小小過節,以後它就可以自己愈滾越烈了。

所以談到這裡,如果你反省自己,覺得自己目前的生活裡面,「怨恨之線」是比較多的話,該怎麼辦呢?其實只要你有辦法讓情緒不再繼續滾、讓它能比以前更快降溫,這就已經是在提升了。起碼你能讓目前的狀況可以踩煞車,不再惡化,那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雖然說要在身心俱疲、或情緒複雜的狀況下做好關係的功課,確實比較不容易,然而有了這個「踩煞車」的好的開始之後,你也可以藉助於前來上課,把這些「怨恨之線」所連結的痛點,透過如來的訊息一一去清楚和瞭解。那麼在「清楚=療癒」之後,你就會真的放下了。而當人生的痛點一一解除,你的下一個階段就是會慢慢去體驗到,你的人生又可以前進了!你又知道怎麼去創造下一個人生階段更大的豐盛了。你會感覺到自己比前幾年的自己反而看起來更年輕,因為你的滄桑感拿掉了;取而代之,真的是收到更多「看的到」、「摸得到」的幸福了!

而當你持續地往這個方向走的時候,你的靈魂伴侶就會在路途中出現。也就是說,你要先願意讓自己往這個方向走,你所渴望的「靈魂伴侶」才會被吸引而來(但吸引而來還是有功課要做)。如果你不往這個方向走,人生並不會持平的,而是很多的「情緒伴侶」就會自己找上門,開始跟你共振出充滿情緒的未來。

所以,你現在和你的另一半,是「靈魂伴侶」,還是「情緒伴侶」呢?也許有人說,我們好像是介於兩者之間。但是要提醒你,人生是「不進則退」的,你的伴侶關係要不是走向「靈魂伴侶」,那就會走向「情緒伴侶」。所以你現在的每一天,該怎麼做,才是為未來的自己奉獻?這是請你一定要去好好思考的。

靈修圈或宗教圈常在講「覺醒」,可是「覺醒」最「BASIC」的功課,就是至少你要能夠辨識出:什麼是讓你產生正向循環的東西、什麼又是會讓你陷入惡性循環的因素?然後對於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你能給自己具體遵行的理路。這才是最基礎的覺醒。如果在實際生活中,你這些都看不清楚,也都沒有很細緻地去實踐,一開口就是禪啊悟的,那也是在生死輪迴裡面,給自己點燈取暖而已喔。

而確實,如果你的人生真的在親密關係上,造就了這麼一位讓你可以去對這個世界更加有愛、讓你更加樂意去奉獻的「靈魂伴侶」出現,你會知道,他的存在遠比任何財富、任何物質都來得美好且珍貴。


圖:京都 永觀堂


​連結已複製!

4393328_91475 [轉換]2-01.png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系畢。經歷自基督教、佛教、新時代身心靈課程之洗禮,已實修四十多年、專注於樸素禪修三十餘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