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4393328_91475 [轉換]-01.png

章成禪師對你說

文章不定期更新,歡迎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文章消息。

接觸自然,才能提高防疫戰鬥力—-談防疫觀念的盲點

持續關心H7N9發展的人,不知是否注意到最近的這則報導?TVBS在2013年4月27日有則新聞表示:「香港大學最近和浙江大學聯合研究,他們抽樣大陸浙江省的活禽市場,卻赫然發現,其中竟然高達2成的活雞樣本,帶有H7N9病毒。」2成的意思,就是五分之一,這意味著在研究人員抽樣的活禽中,每五隻就有一隻是病毒帶原者。

這毋寧是非常令人驚訝的數字,從報導中看不出樣本母數,令人多少存著一點僥倖的心裡想,這不一定代表整個浙江省普遍的現象。不過從感染人數每天穩定向上攀升的狀況看來,似乎病毒來源也沒有縮小的跡象,那麼是否經過一段時間的演化,病毒便將出現感染力更高,甚至能夠人傳人的變種呢?同一則報導裡又這麼說:「浙江省衛生廳廳長李蘭娟說,H7N9病毒的基因就像旋轉樓梯,台階穩定,傳染性就不明顯,問題是現在發現其中3個基因已經移位,如果再有一個改變,那麼就正式邁入「人傳人」階段。」

眼前,說實在,當這麼厲害的對手兵臨城下時,除了防堵以外似乎並沒有什麼能夠立即應戰的方法。所謂勤洗手,勿接觸禽鳥,少到疫區去,有疑似症狀要立刻通報就醫…這些都是危機處理之必須。然而,有一件事卻值得大家去留意。

聯合新聞網2013年4月28日的一則報導:「國內首例感染H7N9流感的李姓台商,到台大醫院即重症插管,現仍靠葉克膜維繫生命。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江伯倫懷疑,H7N9病毒也可能導致像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細胞激素風暴」,身體免疫系統自我攻擊造成重症。

過去SARS或H5N1禽流感患者,多死於多重器官衰竭,體內病毒量不多,卻有嚴重發炎反應。江伯倫解釋,這是因為人體仍不太認識新興病毒,過度免疫反應,導致人體大量發炎。」

這個意思簡單講,是說其實是因為身體對某些病毒太陌生,引起過度強烈的反應,免疫系統自我攻擊才造成嚴重的病症。所以致命的並不是SARS和H5N1,而是人體對它們的反應。

打個比方,一個完全不看恐怖片的人,有一天突然看到3D貞子,結果當場嚇到心臟病發作送醫不治,可是對一個經常看恐怖片的人,他就覺得還好,可能還可以一邊吃爆米花。

根據醫學的研究,人體負責擊退外來病菌的白血球,對於任何交過手的細菌,都會留下某種記憶,往後遇到同類型的病菌時,就會動員得更好,更容易打勝仗。也就是說我們的免疫系統是能夠學習的,如果讓它適度的接受挑戰,逐日地累積經驗,它會變得更強大,保護身體的作戰能力就會愈強。因此就防疫工作來說,真正長遠宏觀的做法,其實是透過一些方法,逐日提高人體本身的防疫戰鬥能力。

目前人類與野生的自然環境,產生了愈來愈大的分離,小時後我們的操場還有泥土,戶外還到處都是農田、野地,可是現在的孩子生活在鋼筋水泥包裹的世界,甚至連空氣都經過了空調過濾器,當然成人自己也生活在裡面,於是我們跟各種動植物的接觸在種類和頻率上都愈來愈少,表面上我們鑄造了一個相當穩定而安全的環境,但久而久之,身體便只習慣於和某些「城市生活裡」常見的微生物打交道,卻與城市之外更廣闊的自然環境的微生物,愈來愈陌生了。那麼當來自荒野某些經過突變演化的病菌透過侯鳥或某些物種帶入城市時,就可能對人體而言構成極大的殺傷力。

如果我們的生活沒有與自然如此隔離,而一直有機會較頻繁的接觸,那麼在平常接觸的時候,身體就會接受到較多元化的挑戰,而讓免疫系統跟著大自然的演化同步升級。假設某種細菌十年之內,從版本一演化成版本七,但由於人體平常也有機會接觸到它,就能把自己的戰鬥經驗值也從版本一演化到版本六,那麼就算接觸到了版本七的細菌,它也比較容易應付,更快升級。從人類的角度說,你可能就等於感冒了幾天,生一場小病就好了。反之,試想,如果身體的經驗值還停留在版本一,突然接觸到版本七的細菌,差距如此之大,當然會無法應付,潰不成軍。

如SARS、H7N9,這幾年致命病毒讓所謂醫藥昌明的人類束手無策,這是來教我們看見,人類與大自然太過隔離的後果。危機處理固然重要,但防堵絕不是治本之道,全球的政府都應該改變它們的防疫觀念,要開始讓國民能夠去彌合自己與自然之間的斷裂。

具體做法當然很多,但大方向就是,我們必須讓人類生活的環境,恢復物種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夠更容易接觸到。比如說,城市需要更多的自然,卻不只是所謂的「綠地」,而是更豐富多元的生態自然區,我們的學校操場可能不應該再鋪設PE跑道,要恢復成泥土地面,讓我們的孩子常常接觸土壤等等。總之,我們必須邀請更多種類的動植物進入我們的文明架構當中,學習與他們一起生活,並能夠有更頻繁的接觸,如此一來,我們的免疫系統才能有更多機會與自然界其他可見或不可見的物種,在互動中取得一種相對的演化,我們在防疫工作上付出的代價就會降低許多。

當然這就牽涉到重新改變對「城市」的定義和規劃,這並不是一蹴可幾的,所以對我們小老百姓而言,自求多福的方法,就是我們自己要更常接觸大自然。當然在非常時期還是必須減少造訪病毒可能存在的場所,但在平常的日子裡,則應該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允許自己和孩子接觸較多樣化的動植物、泥土,允許他們在其中玩耍。也許因為淋雨、玩水弄濕了身體而感冒,但這些都不是壞事,而是讓我們的身體能夠透過多元的考驗,得到更豐富的經驗,提昇免疫力。

其實生命中很多道理都是一樣的,個性孤僻不常接觸人群的人,碰到人際關係問題常常會無法處理,反應過於強烈,這樣的人,如果願意刻意讓自己多一些與不同的人打交道的經驗,就算有挫折,也會開始習慣與人相處中的酸甜苦辣,甚至有機會慢慢地對事情有更多角度的瞭解,就不容易只在一個角度上受傷了。如果把自己保護得太好,或不想碰的就不去碰,總有一天當防護自己的人事物變異的時候,自己就會陷入極大的恐懼和軟弱中,彷彿毫無招架之力,這時就會發現,過度的保護其實正創造了極大的危險。

防疫,真的不只是勤洗手、不接觸禽鳥、有疑似症狀立刻就醫等等做法。事實上,有時反而讓人們對大自然更加恐懼,導致人們把暫時性的「隔離」做法,變成了常態性觀念,讓我們與自然分離得更遠,而使得人體的免疫功能愈來愈失去成長的機會。

人體不是如此脆弱的,它的潛能在多元的自然環境中就能茁壯,所以真正的防疫工作,最有效益,成本又最低的,其實是恢復對大自然更頻繁的接觸。H7N9也許只是一場2013年的驚魂記,但未來還有什麼新的病毒呢?我們無從得知,然而流行病學家應該告訴人們,他們可以做的最正確的事,就是在往後的生活中,更多地讓自己從這座水泥叢林中走出去。

​連結已複製!

4393328_91475 [轉換]2-01.png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系畢。經歷自基督教、佛教、新時代身心靈課程之洗禮,已實修四十多年、專注於樸素禪修三十餘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