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4393328_91475 [轉換]-01.png

章成禪師對你說

文章不定期更新,歡迎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文章消息。

換個「心情」不如換個「心腸」——談人的生命要怎麼真正地蛻變?

還帶著牙套的小S剛剛大紅起來的那個年代,曾經有很多女藝人試圖模仿小S的風格,可是沒有人成功,反而讓大家愈來愈認識到:小S是獨一無二的。

人可以模仿一個當紅明星的穿著、姿勢、說話的方式、甚至表情,可是他的「特質」要怎麼模仿呢?他的「臨場反應」要怎麼模仿呢?也就是說,好像你可以去拆解出他的表達模式,可是當你照著這個模式去做的時候,卻無法散發同樣的魅力。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聽一個有勇氣的人分享他對人生的看法,可是並不會因為你在筆記本裡面記下了那個「看法」,然後你就可以反過來用那個「看法」,成為一個有勇氣的人。可是長久以來,大家多半都是用這樣的方式在學習;看很多的書、上很多的課、筆記下密密麻麻所謂明師的「know-how」想讓自己蛻變成更美好的自己。但是這樣的方式其實是事倍功半,甚至達不到效果。

因為並不是那些「看法」造就了那個有勇氣的人,而是那個人先有勇氣,才對人生體悟出了那些「看法」。

有些人因為在老師的FB上看了很久的文章,覺得裡面有很多亮點都打中了他的心,但是又有一些感覺很棒卻不太懂的東西,覺得折服,就來上課了;可是才上了一期課,他就要走了,不想上了。問他原因,他說:「老師講的都是我已經懂的,而且課堂的這些話題跟我的預期不同,我不是那麼感興趣。」這話聽起來似乎有理,但重點是,心靈成長該怎麼學習,他其實還不清楚。

心靈成長的目的,是達成個人生命的蛻變,所以如果你的「人」沒有真正的蛻變,只是想蒐集你想要的那些「觀念的亮點」(或答案),你的人生是無法真的往上走的。原因為何?因為這些「亮點」可能讓你通過一兩個瓶頸,有了一、兩個「心想事成」,可是之後接著的,必然就是「心想事不成」了;因為當人事物的相對位置改變了以後,還執持著這些「亮點」,它們就會剛好成為你的盲點,造成你後續的失敗。也就是說,只要你的心裡有「法」,你因為這個「法」而成功,便也會因為這個「法」而失敗,這就是萬事萬物為什麼會有生態平衡的「大道理」(例如流感病毒若因為冬季而繁盛,就會因為夏季而覆滅)。所以這樣的學習方式,你的人生境遇,都只能在同個層次一直輪迴(爬升完就下降,周而復始),是沒有辦法持續揚升的。要想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一直揚升上去的話,你是要去學習老師的「氣質」,而不是在老師的話裡去找「我感興趣的東西」。

假使有一天,你真的有天大的福報碰到了佛,你要怎麼跟祂學習呢?一大堆人一定是搶著問佛自己認為重要的問題,然後等著「聽答案」。可是「答案」會讓你蛻變嗎?會讓你成佛嗎?你明知道是不會的,如果會的話你在家裡看佛經就可以了。你本來的目的也是想成為像佛那樣的存在狀態,可是當你已經來到佛的面前,卻不知道該怎麼做?

所以接下來要告訴你,你該怎麼做?「心靈成長」應該要怎麼學?但是這不會是一個「答案」,而是一段需要你用心去意會的「回答」。如果你能懂得那個「感覺」,你自然會知道,去跟一個真正的明師學習的時候,應該是怎麼去「吸收」他所給你的灌溉。

現在開始: 真正想要蛻變自己的生命的話,上心靈課學習,就不是去學習「技術」或「觀念」,而是要像學習花道、茶道那樣,是要在耳濡目染中,去學一種氣質的。

這就像插花,也許有一些公式或角度可以學,但是你如果只學到這些公式,你插出來的花就會變成「東施效顰」。當然插花的學習還是必須經過這些學習公式的階段,然而,你真正的用心之處,應該是要從這些公式與角度裡面去意識到「教你的老師眼界裡所經驗到的美」,以及「老師是用什麼心情來欣賞和創作的」。把這些「美」與「心境」內化之後,慢慢變成能夠用這份「美感」去插花,而忘掉那些公式去創造,那才會「入藝」——也就是會真正進入到藝術的境地,真的跟老師「印心」,接收到老師在花藝中的精髓。反之,如果是把公式變成了習慣性,看起來也許很熟練,但做出來的作品就會有一種匠氣(或人家說的「油」)。而走入匠氣,會蒙蔽一個人的創作靈魂,中止一個人的藝術生命,在培養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的道路上,其實是很致命的叉路的。

同樣的,心靈課也會給你一些公式、角度或「看法」,然而你如果是抱著學習這些「看法」而去,你也會變得很匠氣,你將扼殺自己未來能夠因應著現實狀況的無常,而展現出千變萬化、舉一反三的創造能力(最極端的例子就是那些恪遵著「語言文字」的基本教義派的宗教信徒了)。

所以上心靈課不是在問「有效」、「沒有效」,而是在學一種「氣質」。如果你的「氣質」上來的話,你的世界是可以由你的意願去千變萬化地創造的。所以想換個人生嗎?那就不是換個心情,而是換個「心腸」。

「氣質的轉變」有點像是「腦神經模式的改變」。「富爸爸」與「窮爸爸」真正的不同,其實不在那本書的文字或觀念裡面,而是在書本之外的「地方」——就是他們的腦神經模式!因此,真正會讓你的人生不同的,不是你現在看到的那一兩個讓你「腦洞大開」的觀念突破,而是你的腦模式發生了整體的轉變。就像老師上課時給你講一個角度,你說「喔!原來這麼簡單!我也會!」但雖然你說「我也會」,可是人生課題繁雜,不是只有這一、兩個角度這麼簡單,不是嗎?你的腦模式必須變成跳躍式的(非線性),才能夠打開智慧的天線,不然一兩個「心想事成」之後,「心想事不成」就會接著來了。

學到人家幾個角度就覺得自己「會」了,那就叫做「東施效顰 (半桶師)」,你是學不到人家的「內涵」與「氣質」的。「氣質」都是長年的浸泡與累積,才能體會得到的「德行的芬芳」。如果你沒有累積出這種「氣質」,即便如來給你很好的訊息,你都會看不到重點,而把它解釋成你的頭腦裡所設定的既定看法,這也是「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另一個意思喔。

因此,例如,如果看老師的文章,你覺得常常看到很多讓你眼睛一亮的觀點,讓你覺得你「學到了」,那麼你就更要放下這些「學到了」而去感覺:這些文字之內是否散發出一種氣質(德行)?如果你在平常的生活中,都有記得「感謝+反省=奉獻」,你是會感受到那個「氣質」的;但如果你活得比較功利,你就只會從這些文章裡面去選擇你想拿到的「亮點」,那你便會意識不到這些文章所來自的「心」——但那個「心」,才是你應該要去觸及的「點石成金」的源頭。

所以如果你是能夠從這些文章裡面感覺到那個「氣質」的人,而且這個氣質令你欣賞甚至感謝,那麼請記得:這些文章一直以來讓你感覺有「學到了」的亮點的原因,就在那個「氣質」裡面;所以你如果要來上課跟老師學習,就應該是要來學到這個「氣質」,那你就要抱著像學習「茶道」、「花道」那樣的想法而來,才會成就這個蛻變。因為將我們的意識主軸由「頭腦」轉變為「心」,並沒有速成的方法,它必須一點一滴地從量變到質變,而「氣質的薰習」,才是真正能夠「不退轉」地改變你的一生、改變你的未來的學習之道。

所以當你去到一個勇者面前,如何蛻變成為另一個勇者呢?其實很簡單,請你不要問他:「你對這個有什麼看法?對那個有什麼回答?」而是去注視著你內在被他影響過的那份感動,然後由衷地感謝他所帶給你的貢獻,接著認真地反省自己:「這份貢獻珍貴嗎?有多珍貴?那如果珍貴,我該怎麼做呢?我會怎麼做呢?」然後你自然會知道你該做什麼。如果你就去做了,你就會真正地開始跟這個勇者「印心」了,你就會真正地開始走上蛻變成為下一位勇者的道路。

但是如果你碰到一個勇者,你是拿著筆記本去,上面羅列了你的瓶頸、你的一千零一種恐懼,你抓住他不斷地問:「這個該如何解決?那個問題要怎麼不害怕?」很快你會忘了最初遇見他的感動,進入你所有的煩惱裡面去「聽答案」,但你其實已經「看不見」那個勇者,你已經失去了被他的「能量」燒灼、將你的頭腦轉為心的機會了。然後,你只會聽到那些回答出來的文字,接著就以為你已經從他那裡「拿到」一些東西了。可是回到現實狀況時,你將會再度失望地覺得:你知道卻做不到,筆記裡紀錄的一切彷彿全變成了「老生常談」了!你會再度說:「他說的我都知道,但是我就是動不了。」然後因為你在你的失落感裡面,你也會忘記當初遇見那位勇者時曾經有過的感動與欽佩,更不會產生你該如何珍惜這樣的人的存在、也不會產生你於是會想做什麼的悸動...

然後,你將還是你,他便還是他,你們又變成了兩條平行線。結果,你將繼續流浪著,去尋找下一個被報導、讓你想去朝聖的勇者。

所以,如來說,「修行」從某個角度而言,就是「近朱者赤」。現在你是否對這句話更瞭解其深意了呢?是否更知道該怎樣做所謂心靈的「學習」,生命才會真正的蛻變呢?

圖:巴黎 香格里拉飯店的 Eiffel

​連結已複製!

4393328_91475 [轉換]2-01.png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系畢。經歷自基督教、佛教、新時代身心靈課程之洗禮,已實修四十多年、專注於樸素禪修三十餘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