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4393328_91475 [轉換]-01.png

章成禪師對你說

文章不定期更新,歡迎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文章消息。

《業力即腦模式》——換個角度談憂鬱症、吸引力法則與業力引爆

如來說,我們人的「身體記憶」就跟掃地機器人一樣,它對於周遭的環境,是持續地隨著你的活動,同步在進行著理解、更新與記憶的。例如我們平常走路的時候,身體回傳的所有資訊,都使得大腦知道身體正在「地面上行進」,它就會用它所熟悉的「走路模式」去因應。

可是如果戴上VR眼罩在虛擬的遊戲中運動,你會發現自己卻稍微有頭暈不適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VR呈現的景象是透過電子元件的計算產生,它還是會有點卡或有些微的延遲,所以我們的大腦就會感覺到,身體的感覺與視覺之間的關係,與實際生活建立出來的數據不同,於是就產生了頭暈的不適感。

暈船也是類似的原理。平常身體在陸地上走習慣了,你去搭船,大腦就會覺得那種晃動不是它的模式能夠駕馭的,於是就開始暈船了——有的人甚至會暈得一塌糊塗。可是當你在船上待久了,或是你後來常常坐船,大腦經過好多次的重新學習之後,它就會像掃地機器人那樣,建立起對這個新環境的理解與因應的模式,於是你以後就不再會暈船了。

可是有趣的是,每當你坐了好久的船,一下船踏上陸地時,還會再經歷一次短暫的「暈地」現象。也就是頭腦又需要透過你上岸走動一段時間,才能改換回陸地的平衡模式。不過暈地的時間通常很短,因為大腦是很熟悉陸地模式的,它很快可以切換過去。

總而言之,當我們活動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是同步在建立一個對狀況的「理解」——也就是建立起一個「模式」,以加速我們去因應與適應。可是當環境又改變,大腦尚未能更新因應模式的期間,你就會覺得不舒服。

現在重點來了,當你經歷這個不舒服的時候,頭腦又會去記憶這個經驗,例如:「坐船我就會不舒服」。這也跟掃地機器人一樣,它掃到哪裡碰到一個阻礙時,便會把這個座標記憶下來,然後它的清掃路線就隨之而修改了。也就是說,當大腦記住「坐船我就會不舒服」的時候,它的某種「心理邏輯的路線圖」也隨之修改了。什麼意思呢?就是「預期心理」產生了。

例如下次你甚至都還不用坐上船,只是在港口邊聞到柴油味,你就會開始覺得頭暈噁心;甚至一坐上巴士,才聞到柴油味,就已經想吐了。可是如果你還記得的話,第一次暈車並沒有這麼快,是坐車晃了山路好久以後,才開始暈 的。

所以大腦會像掃地機器人那樣,不斷在對你的生活經歷建構出「預期心理地圖」,然後又不斷地在更改它,或者是加強它。日久年深,你就會出現一些你能夠解釋得出來的心理連結,和不能夠解釋得出來的心理連結。

而這就是「業力」。

例如所謂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這就是解釋得出來的心理連結。可是解釋不出來的又是什麼呢?例如有的人一到天黑就開始覺得心情不好;有的人只要一個人回到家就莫名其妙覺得憂鬱;還有人一遇到下雨天,就會不知為何感受到一股深沈的悲涼;甚至於有的人很小的時候,沒來由就是覺得很不快樂。這些就是自己也覺得「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心理反應模式。其實這些找不到原因的反應模式,很多是前世建立起來的;也就是過去世的「腦模式」透過靈魂複寫到你今生的DNA裡面,成為你人格的一部分,所以你在今生找不到原因。

因此有人說憂鬱症跟體質有關係,這是真的,有的人的先天體質確實比較容易罹患憂鬱症,然而這個「體質」仍然是透過前世的累積,成為自己給自己的遺傳。

既然無論先天或後天,其實都是累積出來的,那麼當然也一定能夠重新被覆蓋和改寫,所以,憂鬱症或憂鬱症的體質,是可以完全療癒的。只不過,這個過程會是一個「鋸齒狀的歷程」,就好像現在人類與新冠病毒之間的拉鋸戰。

例如睡眠品質不好的人,有的人每天一到傍晚,看到夕陽西下,就已經開始在焦慮晚上會不會睡不好。這代表他的大腦已經建立了一個「預期自己會睡不好」的腦模式。那麼即使他後來用了一些方法幫助自己調整好睡眠,好不容易有好一段日子都睡得不錯,可是只要某一天又出現了一點點像是以前那樣的失眠跡象,他就會很容易「滑入」那個「預期自己又會開始失眠」的腦模式,然後又情不自禁地進入那個焦慮的迴圈,果然他又開始失眠的日子了。

上述幾乎是有憂鬱症的人普遍的現象。

所以就算有什麼方法幫助你從那個「負面預期心理」的腦模式當中拉出來,讓你又恢復正常了,只要你又遇到有「苗頭不對」的感覺的時候,那個腦模式又會把你很快地拉下去,讓你又去地獄走那麼一遭。所以憂鬱症的療癒,它是一個鋸齒狀的路線——明明好了一段時間,又會掉下去一段時間——如此上上下下是正常的。由於憂鬱症的腦已經建立了很多碰到外在某些人事物,就會卡、就會耗能或進入「負面心情無限迴圈」的反應模式,所以你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那些良性的新路徑,讓它們也重複地為你帶來新的正向經驗,你才能慢慢地將過去的「憂鬱症路徑」覆蓋掉、更新掉。

這也正像掃地機器人一樣,它的晶片裡面原本已經儲存了好多記憶,就算你已經修正了家具的位置,或是移除了障礙物,讓它以後不會卡,它也是要整個跑過好幾次,才會將新的紀錄一一覆蓋掉舊的,逐漸完整新的運行地圖。

不過當新的路徑將舊的路徑覆蓋到超過三分之二的時候,你已經會感覺到,自己的憂鬱症愈來愈少發作了,而且發作的時間與程度,也愈來愈縮短和輕微。當那個鋸齒狀的曲線,向下掉的振幅愈來愈小,後面覆蓋的速度也會愈來愈快,因為你的良性習慣已經穩固,而你的信心也已經很充足了。

所以憂鬱症確實是可以完全治癒的。只不過它的過程就像一個鋸齒狀的上升曲線,會上去一陣子又掉下來,如此反覆直到完全康復,所以你要對自己有耐心。

然而也就像每台掃地機器人因為使用在不同環境,所記憶的地圖都不一樣,每個人的「憂鬱症」表面上一樣,可是要處理的「心結」也都不同。所以那些「結」要怎麼打開?良性的新路徑是什麼?這些是因人而異的。例如有的夫妻關係應該要移除掉某種固著,重新以某種角度去讓愛流動,兩人內心的「預期心理地圖」就會變成正向的,便可以恢復親密,一掃壓力;可是有的夫妻關係則根本應該分開生活,才能夠讓雙方更健康的成長。所以不同的個體該怎麼做?通常是需要以個人諮詢的方式去評量,找到個人的出口;或是透過長期的上課,逐步地自我檢視,找到「量身定作」的自我調整方式的。

而當你逐漸建構出自己內在新的心理地圖,讓外在的事物一碰到你的這張心理地圖,都能夠產生出清楚明白、甚至產生出感謝與豐盛的感覺,那麼不知不覺地,你的憂鬱症就好了,你實際的人生也更好了。

接下來就要談另一個重點了:其實「吸引力法則」,也是透過上述的原理而有的。

大部分人只覺得自己一天一天地在生活,並沒有特別要去創造什麼「吸引力」。可是就是這個「日復一日」的本身,便是一直在加強著許多特定的「吸引力」的。

這就如同有句話說:「你不做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例如有的人每天下班一回到家,就是「包包一丟,鞋子一脫,立刻癱在沙發上刷手機」那麼你的大腦其實已經在這個「日復一日」中,建立起一種你不知道的認知了:

「就是要這樣,才覺得有放鬆到。」

可是手機一滑下去,可能就是一、兩個小時,結果碗也沒洗、衣服也沒收、健身房也沒有去…另外一股壓力又悄悄生成了。然而抬頭一看時鐘,都到這個點了!如果去健身房又會弄到太晚回家,所以就決定不去了。可是同時間,自己就有一個鬱悶的感覺出現,因為自己「又是這樣了」。接著下意識地想逃開這個不喜歡自己感覺,就打開遊戲機,又開始打遊戲。最後,一個晚上又這麼過去了。

也許在入睡的前一刻;在那個覺得自己又空虛地度過了一晚的當下,你在心裡告訴自己:「我明天真的要好好運動,我下班回來真的不要再這樣虛度光陰了。」可是明天一下班回家,一打開家門,你又會好想放鬆一下,而你的大腦就會立刻出現一種渴望,它說:「就是要包包一丟、鞋子一甩、癱在沙發上滑手機,這才是自由、這才是放鬆。」

於是同樣的循環又開始了。

所以生活中有許多你覺得「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動作,其實透過「日復一日」的重複,是會變成一種愈來愈強的「吸引力」,讓自己很快進入到一個重複的生活模式裡面去的。

一想放鬆,就是刷手機。 一想逃避,就是打遊戲。 一想自由,就是熬夜又睡到自然醒。

所以「去做家事就不可能放鬆」、「不亂丟東西就不能感到自由」、「面對現實絕對是枯燥的」…這些信念,也一直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自己深刻的制約了。

所以一般人的吸引力法則,總是傾向於往「逃避的」、「拖延的」、「得過且過」的方向去建構,難怪會得到一個不精彩、自己也不怎麼喜歡的人生。

所以習慣是會加重的,這個「會加重」,就是那個「吸引力法則」。

因此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所謂的「財務自由」呢?這裡也就有答案了,因為他並不能在自己實際生活中的很多「小動作」裡面,去形成「會豐盛的吸引力法則」。

人如果要豐盛上去,他是要學習很多功課的。就像你要嫁入豪門,也要懂得怎麼樣拿捏分寸、察言觀色,做事情是會長眼的。這樣子你嫁入豪門,也才真的有辦法享受那個豐盛。如果你沒有學習,只是所謂的「一根腸子通到底」,那你很快一下子被人家看穿你的動機;或是讓人覺得你就是好吃懶做、公主病,人家就會修理你,或是要把你「休掉」。

像「瘋狂亞洲富豪」這部電影裡面,楊紫瓊所飾演的豪門母親的那個角色,她雖然如此幹練,深受這一大家子人的倚重,可是辛勞了大半輩子,她就是不被老奶奶——也就是她的婆婆所認可。有的人也許對她的處境感覺心疼,可是你如果仔細去看,雖然她很努力,但是她有一個硬脾氣,這個硬脾氣就像在說:「我是熬出來的。」所以她看人第一個反射的心念,就是在審視「你是不是自己人」。等於她在這個「熬成婆」的過程裡面,反而變成看不到誰是「有心的」,誰是「沒有心」的了;她變成了一個只用生活背景來區分「是不是自己人」的人。

而這就是「很頭腦的」,因此她就無法在這個身份裡面去開展出智慧,也無法轉動自己婆婆對她的態度。所以表面上她是在一個超級豪門中當家,實際上她不但要做很多事情、非常勞心又勞力、還總是得不到婆婆的認可,也感受不到生活的喜悅。在電影中,她的臉從頭到尾一直是緊繃的。

那這其實就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牢籠,雖然富可敵國,她的人生跟在坐監獄其實是一樣的。

所以為什麼很多嫁入豪門的人會酗酒、吸毒、揮霍無度…透過很多傷害自己的方式在麻痺自己、尋求暫時的出口,甚至到最後以自殺告終?就是因為有很多功課,她們沒有辦法通過;沒有辦法通過,就被刷下來了。

所以為什麼大部分的人無法豐盛上去呢?為什麼大部分的人無法達成他們所渴望的「財務自由」?因為很多人在面對自己需要有勇氣去改變、去學習的時候,他就不願意了。

例如明明自己看雜誌,也看到人家穿高跟鞋那樣子很漂亮,可是自己就覺得出門還是踩個球鞋最快、最方便,腳也不會酸。所以,「等到有重要場合再來穿吧!」她就老這樣對自己說。可是實際上,那種「重要場合」究竟是什麼呢?她自己又會說:「你看人家結婚喜宴、公司宴會,還是很多人穿球鞋去啊!」其實就是懶得為了不同場合花時間去準備,方便了以後就愈不想要麻煩。所以她就變成了一個事實上在人家的心目中;永遠是一雙球鞋、一包大袋子跑遍所有場合的拉遢人物。

然後當她看到同一個場合,有的同事搭配美麗,受到人家稱讚的時候,她自己心裡面明明也是覺得人家那樣很漂亮,有著羨慕的。可是頭腦就會開始「變態」,開始想著網路上「周潤發那麼有錢還是穿得很平凡,而且錢都捐出去」的故事。

就是這樣的自欺欺人,讓她的吸引力法則,把她自己推到明明她也不想要去的方向。

例如明明你是希望自己看起來很有型,也受到大家喜愛的;明明你是希望你一講話,人家都是願意重視傾聽的;明明你是希望自己工作發展順利,可以有優渥的收入去過上更有自由度的生活的…可是你卻把自己變成一個隨時隨地拉遢的「小人物」——透過你用各種「人生道理」來將你的懶惰、不願意學習、捨不得花錢的各種行為模式,包裝得很「合理」的方式去達成。

但是你實質上有沒有愈來愈窮?講話有沒有愈來愈酸?這變化卻是你自己可以察覺的。

可是如果你沒有一直去累積向上走所需要的學識涵養、智慧與視野,你當然很快就被你所謂的現實刷下來。可是那個「現實」是什麼?其實它是隨著你的勇氣、你的學習而改變的。

(例如那個很懂得打扮的同事,如果工作能力又不比你差,得到的工作機會一定會比你多。)

然而如果你自己懶惰,過著一悶就跑去打遊戲、刷手機的日子,你就會跟自己解釋說:「啊!我們人生不用那麼多錢,日子可以過得快樂就好了。」那你的吸引力法則,當然就會維持在你現在這樣的生活水平裡面,然後當你感到自己想去做什麼,卻捨不得花錢去做的時候,就會安慰自己:「我們不用吃那麼好啦!可以用就好了啦!」於是你的生活品質與社會視野,又不知不覺地往下降了。

例如,你明明看到自己想吃的東西,也不是吃不起,可是看到價錢心裡想的總是「啊!還要多花錢,這個錢如果省起來我還可以做什麼用…」明明知道這個東西吃了會覺得很幸福,但總是因為捨不得花錢,就算了。然後自己還會解釋說:「我還不錯喔,我不會亂花錢,不會把錢花在『物慾』上面…」可是你沒察覺到,這也是為什麼你的心裡面一直覺得自己窮、自己缺,也很難真的快樂的原因。

然後,因為凡事都是用「我們不用吃那麼好」的想法在做選擇,整個人也就上不了大檯面,缺乏見識與視野,總是散發出一副窮酸氣。這樣的你對人家便也不會慷慨,做人做事都是在那個「一念之間」給人家東扣西扣,自己卻都能把這些行為合理化,於是生涯發展自然也上不去了。

所以你為什麼不會變豐盛?因為你沒有真的愛自己。

最後我們做個總結:

人的腦都有它習慣的模式,就像掃地機器人的「地圖記憶」一樣,但是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行動的時候,這份地圖記憶也會隨之而改變、更新。所以有的人在穩定的生活之中,可以透過新的行動慢慢地一直更新、進步上去,愈來愈吸引來更大格局的人事物;可是也有的人在這個日復一日裡面,變得更膽小、固著與軟爛,他總是回到家就趴在沙發上打遊戲,就這樣趴掉他的一生。

這其中的差異,並不是前者有什麼過人之處;其實每個人都有舊的習慣、也都有好逸惡勞的那個部分。所以「能改變」跟「不能夠改變」之間的差異在哪裡呢?其實就是會不會給自己的舊習找理由。

你去看,會一直被舊的習慣拉回去,以至於終究沒有改變的人,每次他被拉回去的時候,他都「有理由」;而且他的理由都是因為別人、因為環境、因為過去的遭遇…

但只要他給自己這些理由不去前進,就會處在一種「既不喜歡自己,卻又不甘心逼自己改變」的矛盾狀態,然後他就會故意放任自己待在這個「不甘心」的情緒裡面,什麼都不做(只做可以轉移注意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事情)。

這種「任性」久了,就會開始用「我們其實不用吃那麼好」來減輕不喜歡自己的感覺,那他就把自己推向更墮落的方向了。例如同儕跟他講說,要不要一起去上課、去學習改變自己的智慧,他甚至會搬出一套人生哲理來推掉,假裝他很知道自己生活的意義與目的。

於是一個原本還算知道要去改變的人,現在變成了談到要改變,反而會抗拒和迴避的人。這其實就是一種墮落。而輪迴中的「電湯匙」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

所以如果你正在感嘆別人的際遇比較好、別人的人生是含金湯匙出生的,那你真正需要問的問題是:「我對自己的人生,有沒有真的要去負責與改變?有沒有真的要去重建我腦迴路裡面的那些習慣?」

你每天有沒有勇敢的往前走一點?有沒有堅持地去改變那一點點?當你感覺累的時候,你愈要提醒自己:「我絕不能走回老路,絕不能往以前那個舒適圈去鑽了!」這樣你才真的能夠開展出不一樣的你喔。

如果你覺得光靠自己不夠力量,你可以走出家門,前來上課,讓良師益友一直提醒你、鼓勵你,用他們的故事幫你充電、打氣,這樣你就不會覺得,你是自己一個人在跟你的業力拔河。

如果你一直不改變,或者反覆地走回老路,那麼「業力引爆」的那一天是一定會到來的。所謂的「業力引爆」,就是你所累積的「不喜歡這樣的自己」的感覺,會突然在你的內心爆開來。你會有一種很大的憤怒,告訴自己什麼努力都不要再做了;你會跑去跟老闆大吵、跟同事翻臉、跟神明吐口水,用一種自毀模式去發洩長久積存的那股負能量。

但是這根本就不是別人的錯,你一邊這麼做,自己也知道,但還是縱容自己如此表達…這個就是「業力引爆」了。

在情緒中的你,還會自認為「我已經努力了很多」,其實你忘了,每次你在努力的時候,因為沒有馬上看到你要的結果,你就一直在質疑、一直在給自己洩氣,而且你常常在放棄。因為你其實是抱著「除非可以保證有結果,我才要去努力」的心態去做的,所以你就會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有一點挫敗,那種「覺得有損失、好像白做工」的不甘心情緒,就會很強烈。於是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腦子反而都是把這些「情緒連結點」記錄下來了,變成了一個愈來愈容易憤怒與自我放棄個性。

那麼你的努力就會每次持續不了多久,就會突然來一次情緒大崩潰,突然又陷入低潮,然後在情緒崩潰的時候,就會把一切都責怪在外在的人事物身上,然後讓前功盡棄。過了一陣子你還是覺得不行,還是想要振作,於是你又去求助,希望人家幫助你,再給你機會…可是你去做了不久,又因為一個挫折,情緒又再度崩潰、再度放棄…如此周而復始。

這其實是因為你骨子裡是很功利的,你並沒有真的去感謝在這個你想改變的過程當中,其實是有在幫助你、啟發你、值得你感謝的一切人事物,讓這份感謝去成為你的動力(他們明明是存在的)。也許你想改變的真正初衷,只是想贏過別人、或是想要出人頭地而已,並不是你真的明白,過好你自己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可是就是這麼奇妙的,如果你能夠感謝,那你就自然會去奉獻,雖然這個奉獻並不是為你自己要的東西,而是為了愛去做,你卻永久地改變了你自己。

終究,人的腦模式,就忠實反映了人的「業力」,它日夜地在記憶與重塑,那個你一直在選擇的你。這個你究竟會愈來愈自由?抑或是愈來愈崩潰?其實全部都是透過你在決定;終究取決於你的決定(其實就是取決於你的善念)。

所以如來的《心經》說:「只有你自己能夠救你自己」,這個就是「諸法空相」。 (註)

(註)《心經——通往心經開悟的心經》章成、M・FAN合著,商周出版社

----學習智慧,生命不浪費----

畫面:京都 奧嵯峨

​連結已複製!

4393328_91475 [轉換]2-01.png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系畢。經歷自基督教、佛教、新時代身心靈課程之洗禮,已實修四十多年、專注於樸素禪修三十餘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