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不少關於瀕死經驗的報導,有書籍也有紀錄片。多半得到的印象是:人脫離肉身之後,會經過一條長長的隧道,然後與自己深愛的、已逝的親人重逢;或是置身在如天堂般的大自然中,被一股很大的愛完全地接納著,感受到很深的平靜。

這些描述跟東方的佛道教所講的似乎不一樣,是怎麼一回事呢?人死後到底會經驗到什麼?
其實這些有美好的瀕死經驗,並且能夠帶著這樣的記憶重返人間的人,是比較有「德」的,所以他們的經驗會是感受到死後有很大的愛在迎接他們,而他們是深深喜悅的。但如果是比較8+9,或是心性比較底層的人,生前都在跟人家砍砍殺殺、都在跟人家鬥爭,他們死後就會看到讓他們恐懼害怕的景象;諸如有牛頭馬面在等待著之類——這是隨著他們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
也就是說在瀕死經驗中,會感受到比較美好;例如與所愛的人重逢、有指導靈來跟他說話等等,是因為這個人的意識層次相對上比較高,才會有這些接引。所謂「意識層次的高低」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的內在「有多少比例願意相信並走回到愛裡面」。
一個人生前「願意相信,並走回到愛裡面」的程度,便是所謂的意識層次;不僅決定了他死後的經驗,也決定了他再下一世的功課。
有的人的意識層次更高,脫離身體之後就像一隻自由的小鳥飛翔起來,他的覺知立刻在死後世界的無限中去擴張與擴大,是很開心快樂的。像這樣的人,與親友的重逢並不是他渴望的事,所以他也不會看到他的祖母或朋友來接引。
簡言之,如果你對人都是有愛、有敬的,你對應什麼頻率,死後就會上去那個美好的意境;可是如果一個人生前的內在狀態距離愛較遠,他便會經驗負向的境界。所以死亡以後會遭遇什麼?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
其實一個生前都在偷拐搶騙的人,死後也會親臨那份無與倫比的大愛,可是他就會非常的恐慌與抗拒。因為如果去意識那份愛,他就必須承認他所作所為的不是,自己會崩潰。可是那個愛他已經感受到了,所以他就好像一個情緒障礙很深的人,想哭哭不出來、想逃又無處可逃,然後開始無法控制地,自己一寸一寸地去看見自己的內在的真相、一步步走回良知的原點。在這其中,他的體驗會像刀割一樣,好像要將他片片解剖似地。例如他會面對他殺的人的痛苦,他會清晰的感覺到對方的痛苦…所有因為自己的自私、偏見、或是貪嗔痴,所加諸給別人的痛苦,自己現在都無法壓抑自己的良知,而夠清楚地感同身受了。這就是所謂的「上刀山、下油鍋」。
所以這其實不是懲罰,而是一場徹底的、對自己生前所為的一切進行的深度瞭解。然而,這也絕不能像有些喜歡new age的人那樣,把這些事都形容得很靈性甜美,因為這個「感同身受」的過程,確實是比較接近「十八層地獄」這樣的形容的。所以催化這場「深度了解」的這份無比的愛,對作惡比較多的人而言,就變成了跟印度「濕婆神」(毀滅之神)、或「閻羅王」所象徵的意義是一樣的了。
所以人生在世,平時有做違背良知的事,就要懂得去懺悔、改正、彌補(即消業),不要等到死後;因為死後的「感同身受」是要去經歷受害者的痛苦的。而再來投生以後,除了還是要再去面對自己的功課,再一次學習去穿越;冤親債主的追討也還是要償還的。所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要做錯了事能夠及時悔改、並且去彌補,你其實就是在對自己做最大的奉獻!不但你自己會覺得輕鬆起來,也才能夠化解跟別人的前世因果。
人不是只有現在,人也有過去的;雖然你不記得過去世的事情,但不代表它不存在。過去你所傷害過的人,現在存在於靈界的話,其中有一些就會找機會來跟你追討,這就是所謂的「冤親債主」。大部分的人不知道有這回事,甚至嗤之以鼻,除非他遇到自己的人生,不順利到一個不可思議程度,才會開始思考到這一方面來。當然,人生有很多不順利,是因為我們現世的功課沒有做過,但是這個「現世的功課」其實廣義的來說,也包括了你的冤親債主一直要你去懺悔、改正的東西,你還是沒有去看到。
所以為什麼在生活中一旦有做違背良知的事情,願意誠實懺悔是很好的習慣,因為保持這樣的習慣,甚至你會連冤親債主想追討的那些部份,都在無形中一點一滴地在還了。
例如如果聽到這裡,有人心裡說:「好的,相信我過去世一定也有傷害了別人的地方,我很願意去懺悔。如果能夠告訴我可以怎麼懺悔,我願意去做。」這樣的人就是善的,這是很可喜的!不過,如果他真心願意懺悔過去世的因果,通常他的功課就會提前來了。
也許有人聽了會怕,覺得那還是不要這樣發願吧?但做了這些功課之後,他的人生是會更跳階向上的。而且他做功課時還會發現:自己現在做的功課其實是比自己造的業要輕很多的,這實在是太值得感謝了。
大部分人對於怎麼樣去化解上輩子的因果,是不知道的。可是當你心裡面是願意的時候,會有很多的訊息出來,讓你知道「我應該調整什麼、我應該怎麼去修」。例如你會發現無論你搬到哪裡,你租的房子都會漏水;無論你換什麼工作,都會有一隻鳥在你的座位所面對的窗前駐足…你自己會感覺到「那不是巧合」。
簡單說,會有一些訊息讓你去意識到自己的課題,並且讓你意識到你應該用哪一個角度去行動、去解開。這隻「鳥」的意義只有你自己會知道。
人在順遂的時候,其實很適合去做「化解前世因果」的功課的——當然因果有好有壞,這裡指的是彼此有負面糾纏的那種因果。在你順遂的時候,如果你願意主動去做化解前世冤親債主的功課,你會發現功課來考驗你的力道,一定是你能夠承受的。
並不是所有你傷害過的人都會想要向你追討,有很多靈魂在他自己的輪迴歷程中變得更開悟了、更放下了,他們便不會想去向你追討和計較,就不會成為你的冤親債主。所以「冤親債主」都是那些不願意跟你和解的靈魂,他們就會在你的生活上出現很多「暗示」,讓你感到不安。例如有些人老被周遭的人說他「個性愛疑神疑鬼」——他們常常覺得「有人跟蹤我」、或是「有人在背後說我壞話」——家人朋友總會勸他不要思想這麼負面,可是好像怎麼勸也沒有用。其實,他們之中的有些人並不是個性是這樣,而是他們有這些「業」在身上——也就是真的有冤親債主一直盯著他、一直在叫他要給個交代,而他的潛意識是有感覺的。
由於時代比較久遠的冤親債主,要不是你已經還完了,就是他們也已經更成長了,去走自己的路,所以現在會盯著你不放的通常都是比較「近世」的冤親債主。例如某甲二十年前騙了某乙一大筆錢,可是當年自己卻死了,然後隔了兩年他又來投生,於是兩人又變成是同時在人間活著了,只是一個是嬰兒,一個還是那個成年人。因為被騙的某乙還有肉體,沒有回到靈界,他就沒有能力來跟那個嬰兒追討(也互不相識)。可是等到某乙年老死了以後,回到靈界去,而某甲這一世還沒過完——比如說他剛好成長到四十歲。那某甲從四十歲以後,某乙這個冤親債主就開始出現了(開始在靈界向他追討)。
冤親債主的處理,是要知道要做什麼樣的迴向和懺悔,去跟對方和解。不過這講起來會花費大量篇幅,也不是今天的主題,就先不談。但我們可以講講一種與冤親債主和解的情形,它是「在不知不覺中」達成的,連當事人自己都不知道。
例如你上輩子的秉性,其實已經是比較有愛的人,卻因為種種原因(也許是戰爭、或家族的親情綁架)使你也去殺了人,那麼你會發現這輩子你的心裡頭就是有一種印記(不開朗),會讓你特別地悲天憫人。例如你會特別的討厭戰爭、或是對人對物會特別有愛,可是這份愛是比較偏向「悲」的。你會有一種說不上來,可是就是「絕對不想做任何傷天害理的事情」的心情。像這樣的狀態,其實也就是這個人一出生,就已經帶著一種懺悔的潛在心境。
這樣的「懺悔的活著」持續到一個時間點的時候,想跟他追討的冤親債主會覺得這樣已經夠了、他已經學到了、也做了很多善良的事去付出了,就不需要針對自己來還了;他們也就會離開。這個時候,那個人會從內心深處,忽然感覺到有一種鬆綁、有一種開朗、一種好像卸下什麼負擔的感覺。此後他的愛會帶著更多的明亮色彩,更可以允許自己去愛自己了。
反之,有的人的個性就是比較逃避、比較會去苟且,他會覺得他去傷害別人都是不得已的,所以不能怪他。那這樣的人投生到下一世,他的冤親債主就很難放過他,會持續給他很多的功課逼他去體驗「他們想要他體驗的感覺」。於是這個人的人生際遇就會一直有一些鬼打牆的部分,在那裡無限輪迴。直到有一天這個人夜深人靜終於問自己:「我是不是有做錯什麼事?不然我的人生為什麼會一直遇到這些。」
當他願意去懷疑自己是不是有做錯的事情,而真誠地跟上天說:「如果有,我願意去做這個功課。」那麼就會有功課、也會有更多的提示來幫助他去改了。這些提示通常是來自於神佛,因為神佛一直都是在的,但祂們的原則是:你是真誠地在反省自己,並且有先去付出和行動,祂們才會出手。
當他去做這些功課的時候,他才會發現自己真的是有問題的。例如他會發現其實在生活中,他真的是常常有「殺心」的,而非他自己所以為的那麼心存善念。像這樣在生活小事中不斷反省和懺悔,到了某一天,他看到一部殺人的影片,他的心竟然會很痛很痛,突然就嚎啕大哭,感覺到被殺的那個人的痛苦、感覺到為什麼自己這麼殘忍、人類這麼殘忍…他會深深地覺得我們人真的不應該這樣去殺人、這樣真的是很殘忍、很可怕的行為。
其實這就是對那個「殺心」懺悔了。如來說,所謂的「懺悔」,不一定是針對一個特定的事件或對象,像這樣對一種行為或觀念的深切省思,而深深覺得「我們做人不能這樣」,這也是懺悔——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懺悔。
所以有的人雖然不知道冤親債主這一回事,但在他向善的心以及願意時時去面對良知的生活態度中,其實他已經一直在化解前世的因果。
最後要讓大家知道的是:輪迴中的因果就像欠債還錢是理所當然的一樣,這些追討是「合法」的。所謂的鬼去嚇人或陰魂不散,這裡面都有他的緣由,是那些鬼一直想透過某些方式,提醒某些人注意到他。可是也有為數更多的靈魂,他們並不想要去追討,因為當他們有更多的開悟,他們是不會想再去計較這些的。
所以愈高層次的靈為什麼會愈有愛,就是因為他們是愈不會跟你計較的。就好像他已經是大富翁了,還會去記掛以前你騙他的那一點錢嗎?但是有一些靈魂本來自己是可以放下的,他會放不下是因為看到自己還在世的親人,因為某人所做的事情還在受苦。例如因為某人倒了債所以他的妻小到現在還過得很辛苦,他在乎著這個,就會放不下而去追討。這些追討在靈界是合法的,所以你只能夠將你的迴向與懺悔,做到他能夠滿意為止。
講「冤親債主」的議題,很多人是排斥的,因為這個概念被太多人誤用來進行惡劣的「宗教控制」、以及「宗教斂財」,於是污名化了。這就好像大人總會恐嚇小孩說:「如果你不乖,警察叔叔會把你抓走。」結果「警察」竟變成了孩子心中的恐懼。其實正本清源地想:「冤親債主」是曾經被你傷害的人,他們才是「被害人」喔。他們雖然也是看不開,但執著地想要讓你明白你應該去正視的傷痛、去懺悔的行為、去改變的觀念,其實換一個角度來說,他們是來幫助你修行的。
所以對「冤親債主」寧可信其有的人,就像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一樣,其實他們的心是比較善的。因為他們會願意把他們的反省擴大到「也許自己還沒有看到的地方」,比一般人更擴大了他們的善念。而這確實也會讓他們今生的功課,完成度比一般人更加的高。
其實高僧大德修到一世解脫的那個最後一世,常常就是在面對自己最後一點還未了的前世因果。他已經很開悟了,當那些最後的功課層層通過時,也就是他在還完最後的那些因果債務。而當這些最後的債務圓滿交代完畢,那個最終的大開悟的熟成也就同時到來,他就可以從地球教室畢業。 在達到這個畢業資格之後,這個人是可以決定什麼時候離世的,他會有這個自由。比如說他也可以決定繼續再多活幾年,能多拉幾個人就多拉幾個人。雖然這樣做似乎沒有什麼意義(因為這些弟子已經在道上,遲早會提升),可是這也可以成為對後進的某種教育上的示範或提醒。當他留下來多提升了幾位弟子、該拉拔的都拉拔了以後,他知道這時候離開,弟子們也都是會開心的、不會有遺憾、都是感恩與感謝的。他覺得這是圓滿中的圓滿(有點像錦上添花),那麼才選擇這個時候走。
死後並非大家都會經歷久別重逢的逝去親人、或走進繁花似錦的天堂。這是比較有「德」的人的頻率,才有這樣的接引經驗。死後的經驗主要是看這個人「與愛之間的距離」來決定的。一個人與愛的距離愈遠,愈有可能會有恐怖和奔逃的遭遇,就像在噩夢中被追殺一樣。而其實,那個在逼迫自己去經歷如同「上刀山、下油鍋」的審判與恐怖的人,是自己。
所以「死後的審判」是真的有的,它是每個人對自己這一生,終極的懺悔;而在這個終極的懺悔結束之後,他就會決定再一次去修自己的功課、願意再一次去彌補他所造成的傷害,所以他又來投生了。
所以人來投生,是自己願意來的;是帶著某種初衷來的。所以終究這一切,真的都是因為愛、是因為愛的力量。
※文章歡迎分享,請註明出處連結
----學習智慧,生命不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