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4393328_91475 [轉換]-01.png

章成禪師對你說

文章不定期更新,歡迎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文章消息。

《為什麼你看不出,他會殺人滅口?》—從華山草原殺人案,擦亮你的智慧天線

「他看起來很正常、平常人很好、很照顧鄰居朋友….真的不敢相信他是犯下殺人分屍案的兇手!」 ⋯⋯ 高靈說,人沒有所謂的「好」、「不好」,只是他在行為舉止上,是否自己有能力調控得宜。

會喜歡去自然界的「大草原」的人,基本上是比較嚮往「自由奔放」的,台北的「華山大草原」,就提供了這樣的一種意象,所以喜歡在那裡聚集的人,會偏向於不喜歡被約束;也就是在他們的觀念裡面,是會比較不喜歡俗世社會中,所謂「法律制定」或「約定俗成」的這些東西的。

有的人的基因,就是比較喜歡自由奔放,這沒有什麼對或錯,然而在任何類似「華山大草原」或「都蘭糖廠」,這種能夠流動與孕育各種實驗創意的地方,都會既有其美麗與貢獻,也有其醜陋與危險。原因在哪裡呢?就是因為基因上喜歡自由奔放的人,是分成兩種的:

第一種:「自由奔放」又「心存善念」。這類基底的人,他的行為舉止,就會在一個範圍之內,他也會在這個自由奔放裡面睜開眼睛,一直有在看這個奔放會不會傷害到別人。

第二種:「自由奔放」又「自我中心」。這類基底的人,他就常常看不到他所謂的自由奔放,是會去侵犯到別人的權利的,或是看到了,也自有一套解釋去覺得他是對的。例如興致一來,他就在半夜彈鋼琴,人家勸他說:「這樣會吵到別人吧?」他會說:「那他應該為自己負責,自己來跟我說啊!」他可以把「自我負責」這個概念,用得如此奇妙。這一類的人一定會有人際關係上的問題。

而第二種人還分成兩類,外向型和內向型。

外向型給人的印象就是桀傲難馴、恃才傲物,這樣的人很容易跟別人發生直接明顯的衝突,一般人也會不喜歡接近他。如果他很有才華,不認識他這個人之前,只是欣賞到他的創作,或許會覺得很心儀,然而一旦真的跟這樣的人實際相處,就會看到他自私自利、霸道惡劣的另一面,原來是如此醜陋。

內向型的人(喜歡自由+自我中心+內向)卻可能完全相反,因為他會傾向於去塑造一種因為充滿理想、理念,因而選擇以獨樹一幟的生活方式存在著的印象,以贏得大家的尊敬與欽佩。為什麼呢?因為內向型的人其實是很在意別人的眼光的,他們其實非常希望別人的肯定,也想要出人頭地,所以他們的思考是這樣的:如果自己還站不穩,就透露出慾望和野心,一定會失去一切的,所以我要先表現良好,獲得愛戴,爬到一個位置上去,然後再說。這種型的人,就是會做出類似「華山大草原性侵殺人事件」的高危險群。由於他們之前給人的形象,與他們所犯的罪行實在差距太大,大部分曾經接觸過他、甚至是很熟的朋友都會驚訝到,即使看到新聞報導了,還是無法相信。

高靈說,在「壞」裡面也有內向的人,所以很多人對於這種犯罪傾向的人,就看不出來。

因為這個過程中,他是一直在壓抑自己很多的自私與慾望的(他的基因根底,其實是想拋開對別人想法的在乎的),有一天,也許他已經到了他認為的權位,也或許還沒有,可是他的渴望壓抑不住了,他終於決定「自私」地「給他不在乎下去」的時候,例如他就真的去給人家性侵了,然後當他做完了,就會想,如果我被發現,我的形象不就毀了?「雖然是我的錯,但為了要保持完美,我不能讓這個錯洩漏出去。」所以就會引爆他的殺機,成為去殺人滅口的人。

這樣的人生課題,特別會出現在宗教圈或靈修圈,因為他們真實的情慾與私欲,與他們所營造的形象之間,差距太大了,為了掩蓋錯誤,他們就會心一橫,去做出更狠、更錯誤的行為來。當然不一定都是殺人,也許是逼人家封口、或湮滅事證、集體包庇犯罪等等。而類似的犯罪也會發生在一些實際上有人際關係問題,可是平常又表現得好像很乖、很溫和的人身上,因為他們也是走壓抑路線的,然而如果情緒累積到了一個臨界點,有一天剛好機緣出現,他們很可能就突然做出失控的事情,去滿足他們壓抑已久的渴望。可是本來就害怕別人眼光,因而一直在扮演好形象的他們,就會因為更害怕自己的形象破滅,而決定狠下心「一不做二不休」。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恐怖的殺人事件,兇手會讓周圍認識他的人跌破眼鏡,紛紛都說「他平常都很溫和、有禮貌」、「他一直很乖、很合群,沒有異樣」、「不能相信他會做出這樣殘忍的事」等等。

但總而言之,如果你問他們的人生功課到底是什麼?他們的人生功課雖然不可能只有一個,但有一個重點問題,那就是「不敢去面對」。內向壓抑的人,表面上安靜,但心裡其實常常有很多小劇場上演,可是他們都沒有對外去向別人反應,讓這些能量能夠流動(這就是比較欠缺處世的能力),於是沒有流動,就又會再加強這些小劇場,也就是會加強他的「投射」和「主觀」。例如如果遇到一件讓他困擾、或者讓他有損失的事情發生,他覺得自己不會處理,他的方式就是不斷隱忍、或想辦法躲開它,可是他就會愈來愈恨那個製造事端的人,而形成了一個受傷點在他的心中,所以他又會有一個「正義的理念」誕生在他的腦子裡,變成了他執持的信念(這個就是「主觀」),而這股沒有辦法流動的能量,則變成一種被他視為是「正義」的攻擊性能量。

如果很多事一直讓他覺得「別人不應該這樣對我」、「社會不應該如此對我」,就會漸漸使得他不知不覺變成下面這樣:

對於事情,不自覺都會一直繞在「對與錯」上面琢磨,心裡彷彿一直揣著一個天秤,隨時會拿出來衡量別人的作為,去給人家貼上「對」與「錯」的標籤。可是他只能從自己的位置(所執持的信念、原則)去評判對與錯,並沒有辦法從別人的角度、或更高的視野去看下來。而他在他的批判與酸言裡面,也會有其爽點和樂趣,所以也就更不容易脫離了。所以你去看,有很多很堅持某些對與錯的人,他執著的角度也常常會讓別人詬病,可是他自己卻看不到。

抱持著自己的「對與錯」在看待世界的他,由於跟四周的人愈來愈沒有辦法相處,在這個世界上也就不會混得太好,他就會想要找到支持他認知的群體、或是寄託於精神上的烏托邦、桃花源,而不願意改善自己的真實處境。可是如果他這樣做,那就會像是一隻青蛙,把自己所待的這個原本已經很狹窄的洞穴,又挖得更深了。於是當一場大雨下下來的時候(比喻無常來到,例如家庭發生變故、社會景氣改變…),把他賴以存身的洞穴淹沒(奪走),他就只好被迫跳出這個洞穴,然而跳出這個洞穴所看到的世界,本來就是讓他非常地看不慣、非常不能適應的,那他就會在這個不適應中瀕臨崩潰,或是自己發瘋,或是去殺掉他認為的壞人。

「正義魔人」的「魔」這個字,就是這麼誕生出來的。

高靈說,所以為什麼我們做人要謙遜呢?因為看任何事情「永遠還有一個更高的角度存在」,也就是說「一件事情你認為怎樣一定是對的,就一定有人可以找到一個出口來反駁你所說的那個角度。」這也就是為什麼高靈也常說:「任何事情永遠都有出口」,後面這句話聽起來很令人感到有希望,但這兩句話其實是同一件事。

上面描述的這樣的人,因為心裡頭埋藏著很多受傷點,不喜歡社會人群,所以有一部分人便會離開都市,走向大自然、投入宗教靈修、或藝術創作的領域。他們是想在這些領域裡面得到放鬆、以及重建自我價值。

所以跑到山上去住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真的很健康、因為熱愛大自然所以去的;另一種其實是剛好相反,是在城市中受了很多傷,自己知道自己有一塊控制不住的黑暗面,而「躲」進去的。所以你不能看到表面,就認為只要是能夠放下都市的汲汲營營,跑去山邊水涯流浪、創作、常常在講理念、無條件的愛…就是很靈性、很純真、或很有理想的人(更何況還有很多根本是到山上去炒地皮的假靈修者);你必須拿掉這些浪漫的投射,去分辨他們的實際狀態,否則,傾心於他們的你,像是「華山大草原」這樣的分屍命案,也是有可能發生在你身上的。

接下來就要談另外一個重點了:那為什麼現在殺人滅口的案件,已經逐漸「普及到」非職業犯罪者(非黑道)的一般殺人者身上呢?高靈說,因為現在的社會,有愈來愈多人覺得「他可以把屍體處理得很好」,這是助長「殺人滅口」行為的原因之一。

也就是說,例如一個性侵犯,在決定性侵完要不要殺人滅口的電光石火之間,「我可以把屍體處理得很好」這個意念,就會是個在潛意識裡,助長他下決定把人殺掉的原因之一。

那麼為什麼愈來愈多人會有「我可以把屍體處理得很好」的想法呢?因為現在的影視媒體的內容,使人們經常在吸收「執行殺人任務」的虛擬知識,也就是這些電影電視的劇情,會讓真的想去殺人的人,當他做了決定以後,會回想起在裡面看過的一些知識與情節,然後認為自己可以「處理得天衣無縫」。

所以小時候去學跆拳道,道館的老師都要花很多時間去教育大家所謂的「武德」,就是這個原因,老師為何都要特別強調學習武術是用來「防身」,以及「涵養品德」,不可以用來打架呢?其實真相就是,當你真的學習了武術以後,碰到衝突、不平時,武術中那些功夫真的會在那個當時當刻,成為心裡的一種誘惑,如果稍一衝動,很可能真的就使出它去傷人了。(狄鶯小孩的事件也是在這個原點上教育不足,產生的因果)

同樣的,如果一個想殺人的人,平常已經很會殺魚、殺豬、或很懂得解剖學,那這些知識與能力在他想去殺人的時候,就會變成讓他下這個決定的助力,然後他就犯下滔天大錯了。所以學習任何東西,其實都是在學習一種「能力」;要學習「能力」,就同時要修「道」,如果你沒有具備這個「道」,你必然會誤用這個能力,害人害己,那還不如不要學。

由於現在的社會,愈來愈多人認為他們可以犯了罪而不留痕跡,所以就容易做出錯上加錯的事;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現在警察在辦案,也一樣有很多新的專業能力和知識一直在提升,事實上比他的小頭腦所想得更高明、更科技,所以他們很快也就落網了。而這些落網的事實也告訴我們,當人在自己的「小頭腦」裡面,覺得自己可以「掩蓋事實」的時候,常常就會看不到「一山還有一山高」,所以一次得逞以後,他會食髓知味,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不該做的事,然後已經被人家注意了,他都還不知道,於是終有一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他一定會被「在上層的人」逮住。

所以做人為什麼要「心存善念」以及「謙卑」,就是這個道理,這兩個詞,就是一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若忘了其中任何一者,那終究會體驗到「老天有眼,明察秋毫,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也許有人會說:可是我看有些人做壞事,都沒有報應,還吃香喝辣。高靈說,你怎麼會知道他沒有報應呢?他在半夜睡不著、在私底下痛苦恐懼的時候,你又沒有看到。只要是做壞事的人,心裡面就一定會有「卡住」,那個卡住別人雖然不一定知道,可是當事人一定知道;當那些卡住累積成控制不了的一些精神狀況的時候,那種苦就像在地獄裡面一樣,外表再怎麼穿金戴銀也沒有用,而那可是一種比痛快一死,還要折磨人的事情。

能力變強,對一個人而言也會是犯罪的誘因之一,因為他覺得他可以處理;同樣的道理,「有錢」也是一種能力,像一些有錢人也會用錢去「買兇殺人」,或用錢買通權力者,遂行一己之私。如果他今天沒有這些錢的話,他就不會去動這些腦筋了,說不定他還可能就會反求諸己,去看透放下或是反省提升。

那麼夫妻之間也一樣,為什麼人家說夫妻常常能夠一起打拼,卻難以一起享福?因為當人擁有了很多財富以後,自己原先壓抑的那些慾望和私心,就會更容易得到自己的允許去化為行動,所以當他們富裕起來以後,反而彼此的心就沒有辦法合一了。

「少年得志大不幸」也是同樣的意思,當一個人得意的時候,他的很多反應模式、思考結構,也是會跟著改變的,他很可能不再是之前你所認識的他。

所以個人的人生與社會的發展都一樣,不要一昧地去追求富裕和經濟成長,如果你希望一個社會富裕起來以後,能夠強盛幾百年,甚至一直強盛下去,那做好「人格教育」才是一個國家社會最最重要的事。所謂的「人格教育」,並不是去教「四維八德」這種頭腦上的觀念,而是要教導人民變得有智慧—亦即對事情能夠看到愈來愈多的角度。當然,對於此種國家社會的實現,要認真深談下去的話,其實也是一種「烏托邦」—這個地球教室就不是這個樣子的。但是對於一個願意學習的修行人而言,他必須要知道這個道理,然後在「這個道理」與「社會現實」之間,去取得平衡的智慧,這樣你才會瞭解真正的「大乘佛教」、真正的「菩薩道」是怎麼走的,而在走這條路的過程裡,你才會真正的、實際地走向「成佛」的境地。

現在的社會演化至此,並沒有對或錯,是你要學習如何在裡面安身立命,所以才投生到這個時代來的,而所謂的「安身立命」,並不只是走鋼索式地存活下來而已,而是能夠像佛經裡面,佛陀講的一樣,別人覺得身處於五濁惡世,只是忍耐著在過日子,他卻可以凡腳 踏之處,步步蓮花、黃金為地、寶樹成林…這就是「平行宇宙」的意思,你是可以在現在的社會(或無論那個時代),活在這樣豐盛的平行宇宙裡面的。

那佛靠的是什麼呢?就是智慧。當你在人間已經有這等能力、這等智慧去生活的時候,你已經活得像佛一樣了,而這樣的人才真的叫做「活佛」。而當一個活佛要離開身體、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就會辨認出那個對的「光」(這只是一個接近的比喻),然後他就會跟著上去,那才是真的究竟地脫離輪迴。

最後,高靈說,人人都可以成佛,這個成佛之路,就是每個人在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裡,如何與所遇到的人事物,去交集出自己的智慧,取得「你好我也好」的雙贏的角度。這樣做就叫做「步步蓮花」,也可以叫做真正的「以和為貴」。「以和為貴」不是只有做生意才在講的,如果你今天是要來學習「佛」的智慧,那你一定要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在心裡頭想著「以和為貴」—也就是用「和」去看世界—然後再思考可以怎麼做。在學習智慧的路上如果你有準備好要「以和為貴」的話,你就不會變成一個心裡頭常常「拿刀插自己」的人,而你學習解脫輪迴的智慧時,也能夠事半功倍了。

而面對如此的世道,「修行」在現在這個時代,其實是比以往更重要的,因為當整個社會有錢了,人們就會開始爭奪,有爭奪就會有互相的傷害,於是社會就會開始混亂,變成盛極而衰,開始往下走;那所謂的「修行」,至少是要去學會如何不被這些混亂波及、不被別人搶奪、保住你的身家,或是當你求發達的時候,懂得怎樣立身處世,不會遭人嫉妒、陷害…等等。

這些都需要很多的智慧,不是你看了幾本書,懂得一兩個看事情的角度,就說你已經完備的。而所謂的「學習心靈成長」或去接觸宗教,做所謂的「修行」,本來就應該是要去學習這種東西的,而不是去找尋一些高來高去的觀念(意境)來給自己的滄桑「點燈」,躲在裡面一群人一起取暖、寄託。諸位要牢記:厭離這個世界絕對不會讓你脫離輪迴,唯有對人間只剩下一抹微笑,只剩下等待的慈而沒有自我的「悲」時,你才真的能夠結束地球輪迴。同時,當你在這個世界上是強壯無懼,真的能夠發光發熱時,你再去「送光」、「送愛」,這個才是真的分享,否則就只是自己需求的投射,你其實是虛弱的。如果你知道自己其實是這樣,那麼就不要再浪費自己寶貴的命光,應該投身於生活的現場,皈依好的老師,真正地去學習智慧。


圖說:英國倫敦 萊斯特廣場 莎士比亞雕像

(雕像卷軸中譯:但有無知,並無黑暗)

​連結已複製!

4393328_91475 [轉換]2-01.png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系畢。經歷自基督教、佛教、新時代身心靈課程之洗禮,已實修四十多年、專注於樸素禪修三十餘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