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4393328_91475 [轉換]-01.png

章成禪師對你說

文章不定期更新,歡迎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文章消息。

《為什麼家庭關係會不圓滿?會由愛生恨?》

家庭關係會不圓滿,主要有兩個原因:不夠瞭解、沒有空間。

所謂的「不夠瞭解」,就是彼此在很多事情上,因為沒有辦法去了解對方真正的想法,就以自己的想法去解讀,結果產生了雞同鴨講的「不對盤」。這些不對盤所產生的情緒如果不斷累積,自己對對方的認定就會愈加牢固,也會把對方的缺點愈來愈擴大看待。於是相處的甜度逐漸蒸發,痛苦卻日益增多,可是因為種種理由還是要生活在一起,家庭關係就呈現出一種「互相拖磨」的狀態。

而所謂的「沒有空間」,就是即使對對方有所了解,但對於所了解的那些部分,自己已經設定了不願接受、不願給予時間去等待、或是不願給予空間去尊重。那麼被「不接受」的那一方,起初會壓抑、忍耐,後來就變成反抗、或維持一個表面,但實際上關係已經漸行漸遠了。例如有的父母其實是知道自己孩子的本性是喜歡文科,不喜歡理工的,但他們拒絕去接受,硬要把孩子塞到他們希望的方向去。於是他們就像拿著一把大剪刀,不停地剪掉他們不希望小孩長出的那些枝葉,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處處受傷、亦與父母親爭執不斷。

又例如有的先生其實知道自己的母親很難相處,使得妻子在夫家的屋簷下生活得很不快樂,可是因為覺得搬出去會被說成是不孝,就始終不願意答應妻子想要有獨立空間的請求。於是逐漸的,妻子與婆婆的相處問題演變為夫妻之間的衝突,原本的相愛,終於變成了彼此怨恨。

所以家庭關係為什麼不圓滿?甚至有的家庭充滿痛苦?其實沒有大家想像的複雜,各種原因總可以歸納為上述兩點。

但說到「不了解」,其實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是不同的個體,不了解是很正常的。也就是說,「了解」其實是一種需要後天學習的能力,長期的關係才能一直保持著有愛的流動。遺憾的是學校的教育不重視培育這使人獲得幸福最重要的能力,只重視升學成績和背誦知識,讓大家以為將來年紀到了,走入結婚生子、成立家庭這些事都是自然而然,不需要想太多。沒想到真走入婚姻以後,才發現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覺中,已成了一個「不想回家的人」。

所以如果你已經深受家庭關係所苦,想解決家庭的問題,首先就要抱著「修習一門你從來沒有學過的課程」的想法,不再自以為是,才能脫離困境。因為確實有很多你從來不曾了解的「了解」在等著你去看見,當你看見的時候,你的心就會真的鬆開了。你會開始給予自己和他人更多空間,讓彼此的關係從原本的「悲」裡面,去看見可以有「慈」的那個角度。而當這些角度出現,你就會感覺到,自己心裡的愛又可以流動了。

那麼因為得不到「空間」而在關係裡非常痛苦的人,又該怎麼解套呢?例如有些父母很執著於自己的期待或觀念,一直不願意給予孩子尊重和空間,這樣當然會讓孩子感到很痛苦。可是這時候做孩子的就要去看,其實會對父母「由愛生恨」,也是因為在你的內心深處,還一直想要在父母親那裡當一個討愛的小孩;甚至於其實是對自己的生存沒有信心,想望著父母親的支援或財產,所以才一直在那個屋簷下低頭。又例如有很多男女朋友的關係,別人看起來覺得很荒謬、不健康,覺得某一方早就應該離開這種關係,怎麼還會一直待在裡面?其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一方,也是因為有自己的需求,才不願意去面對明明已經很不健康的那些部份的。

可是當你是因為要錢、討愛,而在一個關係裡面「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時候,你其實也早就不愛對方了。

雖然講這些事情聽起來很辛辣,可是當你們的關係走到這種模式的時候,看到這個真相,卻是會讓你解套的。

否則這種充滿不快樂卻又要相處的關係,因為裡面有你的想要與不甘心,到後來就會變成一齣荒謬劇,架著你不得不去演。馬上要過農曆春節了,如果你是準備要去演那齣家庭荒謬劇的人,對這些話相信會是有感覺的。

所以當你願意讓自己長大、讓自己自我負責,你就可以從這齣荒謬劇中走出來。而且那個走出來的方向與邏輯,不但不會對不起誰,還會對這個原本互相傷害的關係,注入一份真正來自於清明的愛。

不過說得容易,很多人連自己哪裡沒有「長大」、哪裡沒有「自我負責」都不知道;更不用說當他知道了,也常常會因為害怕而縮回去,寧願繼續存身於那個痛苦但至少有熟悉歸屬感的循環裡。所以大的方向即使知道了,你還是需要有一步一步的階梯,才夠爬過這座「家庭功課」的山,而這就是上身心靈課程的目的。

其實,只要你的人生一直想要躲進什麼人際圈圈裡面,那個圈圈裡面一定有個「老大」在等你,而你就是得聽他的-你就是要「割下」你的某些部分去交換你要的東西。然後,雖然你們會把這個交換叫做牽絆、叫做愛;或是情義,但那裡面的本質,其實就是動漫「鬼滅之刃」當中的蜘蛛家族。

所以我們來到這個人生裡,表面上大部分人都有個家可回,但實際上家人反而是帶給你最多功課的人。這個功課你必須「獨自醒來、獨自去做」,你才會在裡面「開悟」,而真正地解開你這一世自己帶來的生命課題。

而所謂的「開悟」,就是當你可以「解自己這一生的功課」,這才叫做開悟!禪宗的「頓見本心」;或是有些靈修者說的「狂喜經驗」,其實離這個還很遠喔。怎麼知道呢?你讓他回家跟他的妻子、父母相處一個月,看看他的「開悟」還在不在?就知道了。

家庭功課雖然不好做,但這個功課你若清楚了、悟了,你就會在心底深處,對人生有一種深深地「不虛此行」的感覺;你也會對你功課裡面讓你受過苦的每一個人,都感覺到感謝。當然你也知道,因為這些人還有很多執著、還有很多看不開,是不可能一下子轉變的,所以你就會給予等待和祝福,然後真正的「出家」--從這個家庭結構中脫離,去創造自己真正有愛的家。

當你去創造一個真正能讓愛流動的新的「家」時,無論它是只有你一個人與你所愛的事業;還是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還是兩個人養一隻貓…無論是怎樣的組合,當你再回過頭去看以前那個舊的家時,你就會知道如果你想幫助他們,所需要的那個空間與等待,是多麼地寬闊與長遠!因為你知道你自己是學習了多少智慧、反省了多少自己的自私和恐懼,才一關一關地跨越了自己的毛病、跨越了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各種負面影響,創造出現在這個有愛的新家庭的。所以,你不會再去跟你的上一代計較;你的「悲」不復存在,「慈」就開展出來了。而無論你能否在他們的這一生裡面看到他們的改變,他們都完全不會影響到你了;你不再會被他們的漩渦拉下去了。

這樣的話,就不會有所謂的「由愛生恨」了。

反之,如果你自己所創造的家庭依舊傷痛處處,你當然可以歸因於原生的家庭的影響,但你的父母親的傷又怎麼來的呢?不是又可以一直追溯上去,沒完沒了?所以你必須想想,「歸因」是否也是一種,把力量拱手讓給他人的做法?雖然這些歸因有其合理性,但是反省的目的,不就是為了「重新開始」嗎?所以你是否從你在原生家庭的傷痛裡面,更學會了怎樣去愛?更認識了什麼是真愛?如果你已經學會了怎樣去愛,那麼你新的家庭自然會成為你的樂土與支持,你也不會被舊的家庭的邏輯所控制。因為這個更有愛的新家,會讓你對於原生家庭那些不健康的邏輯,有著清晰的覺醒,所以你會沒有任何內疚地去做那個「現在你想要成為的自己」,並且對原生家庭,僅抱著一份祝福與等待的心。

請記得:「等待與祝福」才是真的愛喔。會生恨的愛,那根本不是愛。

因此,怎樣完全地療癒你在原生家庭中所受的傷呢?且用一種簡短而充滿禪意方式來回答:

那麼就請帶著你「更願意去了解」的心、帶著你「更願意去給予空間」的愛,去創造一個新的家吧。

----學習智慧,生命不浪費----


​連結已複製!

4393328_91475 [轉換]2-01.png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系畢。經歷自基督教、佛教、新時代身心靈課程之洗禮,已實修四十多年、專注於樸素禪修三十餘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