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死了的時候,靈魂就像夢醒了一樣,會感覺剛剛經歷的那個人生,彷彿就是午睡時做的一場夢。
但這個比喻還不那麼到位,因為午睡後醒來的感覺,也許只是慵懶和恍然;然而從人生的夢中醒來時,會有一種「深刻」的感覺。
高靈說,如果真的要比擬的話,當你的至親或伴侶過世的時候,你也會有一種「夢醒了」的深刻感覺;比較接近這樣。
例如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了一輩子,終於那一天來到,其中一個人死了。另外一個人看著那個空下來的座位;感覺著記憶中對方的影像;那曾經如此真實,卻再也不在了!於是覺得,好像一場好夢結束了。
彼此的感情愈好,這樣的感覺會愈強烈,甚至會讓他深刻地感覺到整個人生是一場夢。確實,這狀況很接近人死亡以後「醒來了」的感覺---而這裡面其實含藏著一種「開悟」。
對於親人的死亡,隨著彼此感情的親疏遠近,家族成員就會程度不同地體受到這種「夢醒了」的感覺。當然隨著你自己的人生還有很多事情在忙碌、在進行,慢慢地這種感覺就會淡去了。然而,這個「感覺」卻是很有啟發性的,因為在那個「夢醒了」的當下,你會意識到「人的一生是如此短暫,忽然間就過去了」。回想起自己還是個孩子的時候,那時候總覺得好像一生還很長很長,未來彷彿有無盡的未知,讓你充滿期待;包括自己現在生活的光景,對小孩時的你都還是一個未知數呢。可是當你經歷過這一切,而你最熟悉的親人朋友走了,你才體受到「人生怎麼就這樣過了呀?」
彷彿只是做了一場熱鬧歡聚的夢,然後從床上坐起了身來,又回到了一個人。
人死了,靈魂離開肉體的那個如夢初醒,比較像這樣的感覺。然而這如夢初醒所帶著的「餘韻」---也就是那份「深刻」---每個人卻不一樣;而它正是決定你下一世的輪迴,會往何處去的原因。
有的人的這一生過得很不好,充滿怨懟、痛苦與坎坷;那麼當他死了,如夢初醒時,雖然也會感覺到「剛剛經歷了一場夢」的那種「開悟」;可是更多的餘韻,是覺得餘悸猶存,很累、可怕、雜亂與不舒服的。那麼這種感覺就會讓他下一次所做的夢--也就是他的下一世--依然不會跳脫這樣的基調。
回到日常生活裡來類比,你就更能夠具體的明白。如果一個人的生活過得不好、壓力很大、壓抑著很多情緒,就算每一天晚上上床睡覺,理論上都是一個新的一晚,但每天晚上都做惡夢,卻會是他的常態。
其實這就是輪迴的原理。
有另一些人,他自己覺得人生過得還不錯,那麼當這一世的「人生之夢」醒了以後,在那個餘韻裡面,可能有一些甜美、有一些滿足,但也會有一些「想要更滿足」或「想再去體驗更多」、「想再做得更好」的衝動或遺憾,那他的下一場夢,就會跟這些有關係。
有最少數的人,屬於即將脫離輪迴的那些;所謂的他們的「最後一世」,就是當他們從這個「人生大夢」醒來的時候,就像睡得很飽、充滿朝氣的早起的人一樣,只沐浴在「醒來」的那個完整的平靜與充實裡面,沒有感覺需要再去作夢了。不過這些人是很稀少的,所以也不是今天我們的重點,只是可以澄清一個觀念:「最後一世」不會讓你感覺到驚天動地。當你的人生接近整個地球功課的完熟階段時,你會對「整個地球功課」(而不只是「你個人的功課」)有一種清楚與明瞭;那麼當那個大開悟到來,你自己會知道,然而這個知道,卻會是很淡然的、平靜的。
那麼,既然許多覺醒的教誨都在講「人生是一場夢」,有的人就想:「那不就不需要講『修行』了嗎?玩得開心就好了。」如果要這麼想當然也可以,但你要真的玩愈玩愈開心,而不是一時的開心,之後就每下愈況了。因為靈性的概念,你怎麼說都可以的,可是當你走完這一輩子,留在你夢醒之後的「深刻」是恐怖、討厭又煩雜?還是喜悅、明白又清楚?這份將「發配」你到下一場夢--也就是下一世的「吸引力法則」,它可不是沒有的。
接下來要談的,則是另一個重點:那麼當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人走了;在這個無常所帶給你的「夢醒了」之後,你是不是依然能過得好?
其實,答案跟之前的道理是雷同的,而我們就以伴侶關係為例來談。
你跟你的伴侶在一起的時光,在他走的那一刻,會彷彿是一場夢。有的人的這場夢是場惡夢,有的人則是好夢;而好夢裡面又分為,這場好夢做完之後的你,是「有開悟」還是「沒有開悟」的兩種狀況。所以伴侶死去以後,你能否過得好?要分為這三種情形來談。
首先,如果這場關係像是一場惡夢。由於這個惡夢的結束,並不是由你的清明去結束,而是因為對方的死亡而結束的,那麼一開始也許你覺得解脫、覺得輕鬆;甚至時間再久一些,出現了另一個人,你又跟他在一起了。但逐漸地,你會發現,自己又進入了另一場惡夢當中。
因為在過去的關係裡面,屬於你的人生功課的部分還未通過,所以這段關係遺留下來的陰影與扭曲,還是會投射進下一次的關係裡面,讓你在蜜月期過了以後,發現所有的負面狀況都漸漸回來了。那麼當然,你的人生又進入了下一場惡夢當中。
第二種狀況;如果這場關係你覺得是一場好夢,可是你在這場好夢的過程中,並沒有去累積你的成長與開悟,那麼當對方走了,你就會陷入一種「我再也無法那樣幸福」的痛苦裡面。雖然隨著時間過去,漸漸地不會再像對方剛過世的時候那樣難過,可是你也並沒有感受到自己的人生「更有力量」;而是有點像:「我『人生的完整』中某一塊重要的拼圖,就這麼永遠失去,拼不全了。」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人在失去伴侶的多年以後,好像完全走出那個傷痛,可以正常地談笑、工作,彷彿都已經「走出來」了。但其實在他的內心深處,是藏著一個很大的悲傷的,因為「有一個他」還是一直想要再回去做同樣的那個夢,但又知道不可能。
所以他的「人」是繼續活下去了,但他的「人生」並沒有邁向下一個階段,他已經停滯了。
其實這就像有些四、五年級的人,臉書上貼的幾乎都是緬懷過去的老照片、校園民歌影片,或是相約穿著四十年前的高中制服一起聚會。聚會時表面上大家都很開心,但其實他們的心裡都有一種面對現在的「悲」。對他們而言,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可是他們只想「回到那個過去」,他們不知道怎麼向前走了。
然而,既然那個過去是美好的,你也經歷了那個美好,為什麼那個美好沒有變成是你可以開創下一個「更美好的階段」的力量呢?
原因是:當你在那個美好裡面的時候,你依賴它供給你的美好,多於你學會在那個美好裡面去跟它「共同創造」。
也就是說,你若認真地、真誠地去回想,你會發現在那段美好的關係(或美好的年代)還存在的時候,其實多半你只是作為一個「理所當然的經歷者」,你付出的並不多,也並不知道該珍惜什麼。甚至於真相是:其實當時你也並沒有覺得有多麼美好,是直到你失去了以後,才這麼覺得的。
就像社會如果景氣好,你就跟著賺錢;當景氣不好,你也跟著下去了。然後跟著下去的時候,你就一直在緬懷過去「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整天只在說過去那個年代有多麼多麼棒。
可是有的人經歷了那個年代以後,當社會變遷,他卻能夠繼續看見下一個浪頭,然後順利轉型,讓自己繼續創造下一波事業的精彩,這樣的人也有。那麼,他們在那個你說的「美好年代」裡面,做了什麼不同的事呢?
也就是說,無論是一段關係或是一個年代,在那個「好夢」的過程中,很多人並沒有誕生出一個「更有力量的自己」;沒有活出一個「更沒有遺憾的自己」;也沒有累積出一個「更能夠開創未來的自己」,可是也有人有。那這之間的差異,原因為何?
我們還是用伴侶的關係來解答。有的人的伴侶關係也是一場好夢,但是在那個好夢還在進行的時候,他不是作為一個依賴者或享受者,只想在對方對自己的好裡面感覺幸福甜蜜。他會看見感謝--覺得對方做的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想要有所奉獻。可是「奉獻」說起來簡單,其實就必須有很多自我的反省與忍耐、有很多學習與覺察,才能夠真的回到愛,為對方奉獻得「對」。所以就在這個過程中,他改變了自己好多的脾氣、好多的觀念、好多的執著、好多的「只顧自己」...他一直在突破自己,而使得自己的行為舉止,能夠充分地流動他的愛,並且在彼此的差異中一直去打造出讓彼此變成互補,使彼此人生更豐盛的共贏局面。
也就是說,因為有去實踐「感謝+反省=奉獻」,他在這場美夢裡面,變成是「有覺知地在裡面修行的人」了,所以他就透過這場夢誕生出「更有愛的自己」、「更有遠見的自己」與「更能創造正向循環自己」。而這個「自己」在另一半死去以後,是會繼續留下來的,那麼答案就在這裡了。
當另外一半終於離開這個世界時,剩下的這個「更好的自己」,雖然剛開始還是會覺得難過、覺得失落,可是隨著時間過去,有一種「永恆的芬芳」卻會奇妙地愈來愈明顯;那就是他會感覺到:伴侶已經化為自己人生中永遠的「在」;而且是「無處不在」。
因為透過這場「美夢」而修出來的「更好的自己」,其實是兩個人的結晶,當這個「更好的自己」用他的修為、他的智慧、他的愛去對應接下來的生活時,他會處處看到他與他的伴侶在過去所共創的種種品味、智慧與巧思,是如何幫助他將自己往後一個人的生活,繼續點石成金。
所以他會感覺到,自己的另一半真的是繼續在貢獻著自己,那份福與愛一得永得,已經不可能失去了。
這個就是「合一」。而當一個人感受到這種合一,他會深深地感謝逝去的另一半,可是也知道不再需要他的那個身體的「在」了。
然而這裡面還有更好的事,就是在靈魂的層次,他們將會相通。也就是這個活著的人,將能夠接收得到來自逝去伴侶的「通靈」--以各種巧妙的方式。他會實際體受到,這份溝通是繼續下去的,他的伴侶可以以沒有身體的方式,繼續陪伴他的未來。(註)

(註)希望更詳細的瞭解這點,可閱讀「都可以,就是大覺醒」一書p.28「如何與過世的人溝通?」(商周出版社)
不過,能這樣發現的人,是有大開悟的人才做得到;而他在「感謝+反省=奉獻」上的實踐已經臻至圓滿,也即將要脫離輪迴了。
但就算你還沒有開悟,只要你現在也有在修「感謝+反省=奉獻」,那麼有一天即使你的至愛先走一步,你也會有一種「正能量」讓你覺得:你的下一個美夢,一定會繼續來的。(這段話只有去實踐之後才能夠真的懂)
所以終歸一句話:決定失去至愛之後的你,人生會過得怎樣?就在於你的「心理素質」。
即使以前人家很愛你、很疼你,你們的關係在別人眼裡看起來超甜蜜,可是如果你並沒有真的去為對方奉獻,其實是一直以自己為中心;讓對方「圍繞著你」的話;那麼這段關係實際上並未能改變你「孤島般」,較封閉的靈魂素質。所以你所謂的「至愛」,只是指「因為那個人總是一直把愛主動投遞到我的孤島上去,所以在世界上我最需要他」。可是當他死了,你就看不到你要的還有誰能夠給你;而你也無法給你自己,所以你就會重新被打回到那個「孤島」的感覺裡,而覺得「我再也無法像從前那樣快樂」了。
這時即使你的另一半從靈界試圖要將愛的意念流向你、試圖鼓勵你,你也收不到。所以你的種種遺憾,就會愈來愈發酵,你就會愈堅信這場好夢結束,你的人生也就跟著下去了。
所以置身在任何「人生的好夢」中時,你都要在裡面去學習如何「由自己來帶給別人更多幸福」,這就是「奉獻」;也就是在美夢中「共創」。這樣你就不是「寄生上流」,而是在接觸「上流」的時候努力學習、成長、提升、回饋,然後讓你自己真的成為「上流」。那你就會感謝那個「遇見好人家」的際遇,並且知道這個際遇即使結束,它也已經一輩子在嘉惠你、幫助你、成就你了。所以想想看,為什麼在「寄生上流」那部電影裡面,那個有幸遇見富豪人家的一家人,最後會把自己活成蟑螂老鼠,而不是成為被富豪逐漸提攜的人呢?既然他們有機會被「上流」賞識,本來也是有機會也去貨真價實地脫貧、甚至漸漸走向上流的,不是嗎?為什麼這個際遇最後只是一場「好夢」?甚至被他們搞成了「惡夢」?
所以我們也可以這麼比喻:人生中,若你一直有在修「感謝+反省=奉獻」,那麼當人生有任何的好際遇,你都不是「寄住上流」而已,而是你自己已經在學習成為「上流」了。所以當你的至愛走了、時代改變了、公司倒了,你依然是那個上流;你已經成為那個智慧與福報的「上流」。
最後做一個總結:
人生就像是一場夢。如果到目前為止,你覺得你做的是一場惡夢,當然你要去改變,否則你的下一場夢也不會好的。那覺得自己是在做好夢的人,你就要問自己:你做的夢是可以開悟的?還是會繼續輪迴?「繼續輪迴」的意思就是,你在際遇上會比「做惡夢」的人更好,可是你還是要去面對你認為的那些不圓滿與遺憾,所帶給你的挑戰,然後慢慢去提升。
也許「離開所有的夢」對你來說還很遙遠,但至少你能夠在人生的無常中,有能力讓自己依然過得很好、甚至更好,而無須愈活愈感覺到一種「再也回不去」的滄桑,這是你可以做得到的--如果你願意開始在現在的「好夢」裡面去修「奉獻」。
而觀察你每天晚上的夢,你會知道,大致上你現在過得好不好。如果你常做惡夢,你就不能總是在驚醒之後告訴自己「這只是夢」,然後再繼續睡就好。因為這樣你會發現,經年累月你還是睡得不安穩、甚至會開始自律神經失調。其實容易做惡夢,只是告訴你在白天的生活中,你其實是偏向負能量的狀態的;雖然你還是能夠塑造出一個前後一致的形象,勉力地往前走,但也因為如此地使用意志力,這些負能量就更被你掃到「地毯底下」,而沒有辦法處理了。所以好好地來學習智慧,讓白天的人生真的變成「好夢」,你夜晚的夢也就會香、就會甜了。
而如果你的人生際遇不錯,現在的生活就像一場「人生好夢」,那麼你就不妨問自己:在這場還不錯的夢裡面,我的創造力佔了多少比重?如果失去了現在給我幸福的這些人事物,我的能力與自信心將建立在哪裡?還會有嗎?我認為自己有能力去建立起另一個美好生活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恭喜你!你是你的好夢的共創者,而且你也正在穩健地成長。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你人生的下半場,這個好夢是很有可能變調的,為什麼呢?因為人活得愈久,愈會遇見無常;無常本來就是宇宙間的常態。
但願這樣的解說,能夠讓你有一種「清楚」,願意來學習智慧,對自己的人生真正做出奉獻。才不會有一天,你變成對人生的「如夢如幻」有一種「悲涼的看開」--這種「看開」可不是開悟喔!這只不過是「表面平靜,心底滄桑」;是讓下一次你再次進入輪迴的「深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