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4393328_91475 [轉換]-01.png

章成禪師對你說

文章不定期更新,歡迎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文章消息。

《人生瓶頸怎突破?放下自我,去欣賞!》

所謂的「提升自己」,並不是說你去學一個新技術,然後你有了那個技術,就叫做提升。因為當你進入那個領域,你只是跟人家不相上下,那可能還是會做得很累很辛苦、還是要跟人家殺價競爭。因為學會一個「技術」,那只是達到「匠氣」的層次,還沒有達到「藝術」的層次。

如果你的技術走到藝術層次,在這個領域就會出類拔萃。

就如一個工匠,他做一個杯子;匠氣的層次,那個杯子就有行情。如果市面上大同小異的東西一個賣800塊,那你也就要賣八百塊,不能差太多。可是當一個工匠,做出來的東西達到了藝術的層次,那個杯子的價格,就可以從八百塊向上到無限。

#將技術提升到藝術層次就能超越行情

現在很多人不想在人家公司裡面領薪水,想自己出來做吃的、喝的、從事各種創業,但是出來做了以後才發現,工作比以前在公司還累,賺的也只不過比以前多那麼一點點;而且,三、五年之內就遇到瓶頸了,什麼瓶頸呢?就是利潤上不去了。因為自己所定的價位,已經被行情限制,可是也不知道怎麼才能再上去,做到更高端的族群。但是如果不繼續往上走的話,現在這麼勞累的生活方式就會無可奈何地一直循環下去,看不到未來。

其實突破這個瓶頸的答案就是:現階段你的能力,要提升成為「藝術」,不能只是「技術」,你的價值才能超越「行情」。而能夠提升你的能力到達「藝術」的層次,你所需要經歷的這個培育的過程,稱做「去欣賞」。

因為這是無法立刻看到效果的,所以大部分人都不願意去做,可是一旦事業發展碰到瓶頸的話,就會沒辦法突破。

#先天的財庫是藏在

#你會自發性去欣賞的那個領域之中

現在很多年輕人的無力感,被歸因於大環境的衰退,但是在他們自己身上,也是有其因素的。這個因素就是他們所接受的教育,嚴重地缺乏「去欣賞」的培育,而只有智性與技術性的訓練。

因為「欣賞」是跟「打開先天財庫」有關的。例如有的人前世是某種行業的人,當今生再看到類似的東西時,他會發現他甚至只是專注地看過一遍,就能知道怎麼做了——也就是那個前世的能力又回來了。而前世累積的能力,就是人的「財庫」之一。因為它可以讓你在今生學習某些事的時候,比人家更快又更好,所以就比別人容易獲得成就。

這就是為什麼在學校的時候,除了英文數學,還要有美術音樂這些科目的原因。這些多元化的課程的本意,是讓孩子有機會去發現自己在哪個領域,是比較有「欣賞能力」與「感覺的能力」的(也就是先天的財庫在哪裡)。而父母最重要的事,就是從中去察覺小孩的欣賞能力是在哪一個方向上,然後在這個方向上去栽培他(古早時代的「抓周」,也就是在探詢這個方向)。

可是現在大部分的家長,總是一心想要把孩子送往自己認為有出息的方向去學習,就會覺得哪些科目是重點、哪些科目可以砍掉不重要;然後對自己孩子的天賦一無所知,硬把孩子往自己想要的地方塞。這種作法其實是「事倍功半」的。因為你沒有讓你的孩子去汲取他的「天賦財」來運用;此外,等到他十幾年後長大出社會時,當初你所認為的那些「有前途」的社會趨勢,往往也已經是滄海桑田,不若從前了。所以不但你們白辛苦一場,也把一個本來很美麗的靈魂,壓縮成了一個只會用社會性的條件去評價自己、又把生存恐懼看得過於巨大的「小木偶」。所以當大環境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時候,年輕的他總一直看到自己的渺小與平庸,就變得消極和逃避。

#晚年可以是人生的巔峰時期

而拼命想把孩子塞到「有出息的地方」的家長,其實自己也正在變成一個愈來愈無趣的人。年輕的時候忙於賺錢可能還不太覺得,可是一旦進入了退休階段,由於沒有培養出「欣賞的能力」,他的晚年其實是會過著極其無聊、不懂得生活情趣、又一天到晚怕病怕死的生活方式的。

其實如果你能夠即早開啟很多欣賞的能力,對音樂、美術、空間、戲劇...那麼這些你所欣賞的領域,就會滋潤著你、為你創造出你個人的「文藝復興」;也就是你會對你的人生產生出很多「去做些什麼吧」的靈感與熱情,使得你的生活變得多采多姿。你不會只是一直想賺錢,而會更知道如何把錢花得很有滋養和意義。在人類的歷史發展中,有所謂的「黃金時期」,個人的人生也是一樣的,你可以把自己晚年的生涯變成你的黃金歲月,而不必沈湎在想當年。那麼這個「個人的文藝復興」是靠什麼來成就的呢?就是靠你能夠「去欣賞」的能力。

#能超越市場行情的就是精品

現在再拉回到年輕人的處境來講,剛剛說,很多人遇到生涯瓶頸,總是可以從大環境去找到理由。可是事實上,只要你做的事能夠提升成為「藝術」,而不要只是在「技術」層面,你就會發現,反而這個大環境是在幫你的。為什麼呢?因為所有人都在退步,但你卻變成「精品」了。那麼你的價值在比你高端的人看來,就會無可限量,他們絕對會投資你的。

而能夠提升你的能力到達「藝術」的層次,你所需要的培育過程,也是「去欣賞」。

先解釋所謂的「藝術」是一種什麼樣的表現層次呢?這本來是無法嚴格定義,只能夠用感性去意會。例如有的人去跟老師學插花,成果發表的時候,你會覺得他插的花「是有那個形狀」,可是你並不會覺得漂亮;有些人不一定插得跟傳統教的一樣,然而你就是會覺得那個作品在發亮,這就是藝術。

又例如為什麼那些世界名畫會成為經典?並不是因為它們有名,而是對於後續無論是哪個時代的學畫的人,他們去看了以後都會很有感覺,會讓他們對於色彩、構圖、光線的表現...等等,有著諸多啟發,因此這些作品才能成為歷史中的佼佼者。也就是說,達到「藝術」層次的東西,會讓人接觸到的時候,感受到很多從心裡面而來的滋養與啟發。

「滋養度」及「啟發性」愈豐富的東西,就愈是精品與經典。如果你所做的事情是往這個方向在發展,別人可以跟你競爭的可能性就愈低;且隨著時間的累積,你的發展不但不會有瓶頸,還會比別人累積了更豐厚的心靈與物質的資本,去做更精彩的創造。

#欣賞的同時也總在觀察

#就會造就出品味

然而「藝術」這種能力,要怎麼培養呢?就是你要「常常去欣賞」,只有懂得欣賞的人,做出來的事情才會變成藝術。那什麼是「去欣賞」呢?就是常常使用你感性的部分,去提升你五感經驗的細緻度。

舉例而言,「社交喝酒」與「品酒」是不同的;用喝酒去達成社交目的,並不會開啟你對酒「感性」的覺知,因為你是在頭腦設定的「目標性」上運作。但品酒是不同的;懂得品酒的人,他是能去享受某一支酒給他的意境的。而在享受那個意境的時候,他同時也會在那個體驗裡面,去做細緻的分辨。例如他會用心去覺知:如果這裡面的哪一個味道多一點或少一點,可能會變成如何?例如會更有老家具的感覺,還是更有文學氣息?他會讓自己的感官變得很覺醒,能在細微的部分去體察出這支酒營造出的感覺、以及其精彩之處。

這個留意與分辨,其實就是「反省」的意思。如果以數位語言來把這些「反省」,比喻成不斷在許多選擇之間比較來比較去的「010101」訊號,那麼這些細微的「0101...」最後會引動出來的就是「沒有所謂0、1」的一種融合性的直觀,那這個直觀,就是「品味」。

簡單地說,「欣賞」就是在一件事情裡面去enjoy,並在enjoy的時候同時去觀察。而真正的學習,是同時培養「細緻觀察的能力」與「欣賞的能力」兩者,這才會有「品味」的養成。

#品味是一種校準力與營造力

#讓你做的事情走向精品的層次

當你在生活中讓自己很常有機會這樣去做的時候,你就是在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品味」的人;那麼你做任何事的時候,你就會用你的品味去校準它、營造它,使它具有對別人而言更高的滋養度與啟發性。如果你的欣賞能力愈來愈高——也就是你的覺察度變得愈來愈細緻———到後來你所做出來的事情就會是所謂的「精品」。那麼它一定具有稀有性,因為大部分的人是沒有能力做到的,因此就金錢或事業而言,你一定會愈來愈豐盛。

#愛現的人學習東西都會變成東施效顰

其實現在很多人也懂這個道理,所以會願意讓自己去接觸很多好的經典、好的精品、好的設計,希望提升自己的視野與品味。可是為什麼很多人好像花了大錢到處去看頂級的東西,他所做出來的東西卻還是很匠氣呢?

答案就是因為這些人都是很「愛現」的,他們是被這個「愛現」所障礙。

如來說,當你「想要表現」的時候,你同時就會失去「欣賞的能力」,因為那個自我跑出來了。你的自我已經「不允許」自己臣服於更上一層樓的東西。

人真正在欣賞什麼事物的時候,他是放下自我的,他的五感會向那個經驗開放,所以那個經驗才會「印」進他的心,讓他的靈魂增添了這一味,而匯入一種能量和感覺。然而當一個人是自我的時候,他的心其實是關閉的,所以他是用「頭腦」在「欣賞」——而那並不是真正的「欣賞」,那是在「羨慕中」嘗試用頭腦去「擷取」和「模仿」。於是那個擷取出來的「數據」就會很粗糙——就好比本來一幅畫是用一百七十二色畫出來的,可是他的腦子只能看到二十四色,他就認為他確實已經「看到了」那幅畫、並且自認為知道了可以怎麼去畫。所以他去做出來的東西,就會變成所謂的「東施效顰」。也就是說,就像一個女生如果去分析另一個受歡迎的女生,微笑時眼皮打開的幅度,然後認為她已經知道了秘訣,那麼當她按照這麼去做時,這將會變成一抹怎樣的微笑呢?

「愛現」的人無論去見識什麼、學習什麼,就算明明接觸了很多好東西,他弄出來的東西還是會很「匠氣」。因為一個人老是想表現自己的時候,他在生活中是甚少在「真正的」欣賞的,反而常常落在嫉妒和比較裡面。甚至於當他接觸到好的東西時,他一邊看,一邊心裡其實是在想:「哼,這個我也可以。」然後便一直在用頭腦分析:「就是這個角度嘛、就是這個技巧嘛、就是這種筆法嘛....我也會。」所以其實他吸收到的滋養很少,他的品味其實並沒有真的被培養出來。

#想賺錢的頭腦反而會毀掉卓越的發生

有一些有天分的人,一開始的創作是令人驚艷的,但是到後來卻愈來愈讓人覺得匠氣,也是同樣的原因。因為他成名了以後,開始自大了,他的自我開始很容易嫉妒、只想要證明自己;所以他同時也已經停止了欣賞、拒絕了被感動,他原本靈敏的天線就會漸漸鈍化掉了。可是他還是在那裡撐著繼續用頭腦創作,所以出來的東西就沒有那個「靈氣」了。而別人其實也是會有感覺的,就會感覺到他的藝術生命已經在枯萎。

所以,人不要好強、自我,因為這樣去學習任何事情,你都學不到「藝術」的層次,只能看得到表面———學到了形,而沒有神。最可怕的,是自己會完全看不出自己的匠氣,可是真正有能力提攜後進的那些貴人,都看得很清楚,所以他們就會對你隱藏起他們自己。

現在也有很多人去學習創作、或接觸靈修,可是如果你急著表現自己、急著想有發展,那也一樣會把這些學習,變成很匠氣、很頭腦的東西。甚至有些人去學習各種心靈法門的時候,是抱著「我拿到證照以後,也可以去做這個來賺錢了」的想法;連開設這些課程的老師,也是以「你可以以此為業」為招生訴求,吸引人前來報名。如果你是因為「發展、賺錢」這樣的動念所以想要去學習,你要知道有一面無形的天花板,已經在那裡阻斷了你的大好前途了!因為在很多的起心動念之間,你將會把頭腦的算計放在優先,連你自己都不會察覺;而對於你該學好的事或你要服務的人,你就不會有那份不計得失的熱情去付出,所以你所學的東西就不會「入藝」與「入神」。

於是如果愈來愈多人去學同樣的東西、拿到同樣的證照,你的不安感就會愈大。因為你自己沒有感覺到你有任何真正的獨特之處,你只是拿著一個證照而已。

反之,在生活中一直有「去欣賞」的人,同樣的東西拿到了他的手中,就會因為他的品味,被他變化成獨特的東西。以後甚至於在一開始要去學什麼的時候,他已經很知道他應該選擇什麼了;因為他會知道「我是誰」,他會把自己放對位置,使得自己的天賦能從那個位置,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智慧就是能把生命變美麗的一種藝術

也就是說,當你是一個有品味的人時,你同時也會知道自己適合擺在什麼樣的位置去生存,那你就會很輕鬆地駕馭你的生活,而永遠不會讓自己發生「龜兔賽跑」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面最需要反省的是那隻烏龜,牠為什麼要去和兔子比賽賽跑?那是一個非常愚蠢的決定,如果烏龜選擇把自己放在水上,牠會游得悠然自得,而跳進水裡的兔子反而會很糗。

可是如果你很有品味,你一直有在欣賞萬事萬物,那你不但會欣賞自己,也會欣賞兔子,所以你也不會希望兔子落水,變得很糗來證明你的自我。你會超越編這種「龜兔賽跑」的故事的人的思維,而活出另一個更美麗精彩的故事。例如那個故事是:你會跟兔子說,如果我需要到陸地上去,請你當我的計程車,帶著我跑,那我就可以飛快;然後我會游到湖的對岸,拔取你拔不到的紅蘿蔔回來給你,那你也會吃飽。

能夠從差異中,去創作出「雙贏」,這就是智慧,也是很大的能力!而「智慧」就是能夠把「生命」變「美麗」的一種「藝術」。

#智慧增長以後富貴一定會跟著來

所以如來所說的「學習心靈成長」,就是在培養你的「品味」。品味什麼呢?品味每一種人、品味每一種事、品味每一種物。品味出原先你所看不到的更細緻的層次與角度,讓你脫離原先粗糙的主觀與狹隘的自我設限,把生活中碰到的任何人事物,調和成一款美味、滋補、非常令人喜悅的醍醐味。

很多人以為是心理有問題才要去上心靈課,那是把心靈課侷限在「療癒」的層次去看。其實心靈課還有另一種層次,就是透過課程的浸泡,讓你不斷去品味一種用智慧去看事情,所展現的「生活的藝術」!

當你透過浸泡在智慧的啟發裡,去品味到生活的藝術時,其實你的人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在改變了。幾年下來你回頭一看,你會看到你和當年的你,已經非常的不一樣!你的能量盈滿、更常常能夠自然而然地產生由衷的感謝之情;即使還是有人生的功課要做,但也很難再掉到需要去「療癒」的低沈頻率裡頭了。不止如此,你還會更容易的看懂許多人事物,變得更快地能夠與拖累你的模式脫勾,開展出駕馭它們的能力。那麼老實說,這樣的你不賺錢都很難、不豐盛都很難。

然而在這種生活裡,你是不會為了「賺錢」去做事情的。你除了enjoy你的生活,還會很慷慨地去付出和分享。這「慷慨的付出」,也是「去欣賞」之後很自然會有的作為。例如說你會很樂意花錢去看頂尖的演唱會、也會很樂意去幫助別人走上豐盛之路...可是人生就是這麼好玩,當你這樣「因為欣賞而去付出」的時候,你又更成功、更豐盛、更富有了...

「原來演唱會的流程要這樣設計才會更精彩啊!原來燈光要這麼打才會有效果啊...」這裡面都是人家的心血,也就是所謂的「精品」。也就是說,其實一場很棒的演唱會,裡面就有很多的「精品」了;不只是熱鬧一陣完了以後,你就回家了。如果你願意花錢去買那個門票、懂得好好去欣賞,在欣賞中細細品味、觀察,那你甚至就會知道:「原來我的店裡面,燈光也可以怎麼打啊!原來宣傳活動的流程設計,也可以是這樣的啊...」那麼這些是什麼呢?這些就是你又更成功、更豐盛了。

#放下自我去欣賞

#反而會誕生出獨特的創見

而每一個人的基因都是獨特的,所以當你在你的人生中一直去欣賞時,你自然會把所獲得的養分,咀嚼成為你獨特的展現方式,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你的創造上,因此你會看到自己獨特的芬芳,也沒有別人能夠模仿得來的。

所謂的「走出自己的路」,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並不是為了「我想要跟別人不一樣」,而去「有風格」;剛好相反!只有一顆謙遜的、沒有想要證明自己、一直願意去欣賞各種人事物的心,最後會走出自己獨特的路。

這也是如來說的「宇宙的DNA反轉法則」:愈沒有在要的人,反而得到最多。

#無我的豐盛循環就是成佛之路的實際風貌

當我們放下自我,去欣賞別人的同時,其實也就是在進行一場場「細緻的覺醒與學習」的禪修。這些透過欣賞所開啟的悟性,會讓你自然而然能將手邊現有的資源,發揮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使得你的人生進展的速度,遠超越過去的你。所以例如你做一個行業的時候,不要整天只想賺錢,你要願意常常花錢去旅遊、吃各種好餐廳、甚至欣賞各種表演藝術等等,然後在裡面用心地去「感謝+反省」...那你就會從這些「感謝+反省」中,自然而然產生出很多「如何去提供更好的東西」的想法出來。而你也會很興奮地、摩拳擦掌地想要去做,那你的事業當然就會一直往上走。

然而,在這種生活裡面,你最大的收穫還不是別人從外在看到的那些成就,而是自己的內心。因為你已經常常在喜悅與豐盛的感覺裡面、感激著周遭的一切了。

如來說,當你循著這個「去欣賞」的路徑愈過愈好的時候,你就會有一種「空性的領悟」油然而生。所謂的「 空性的領悟」就是說:你會覺得自己一切的成果都「不是自己的」。因為你深切地知道,你之所以能夠愈過愈好、愈做愈好,那都是很多很多你所欣賞過的人、事、物,帶給你一路上的滋養,才有現在你的每一個展現。包括曾經為難過你、打擊過你的那些人事物,你也會很清楚地看到,他們對你的貢獻一樣巨大!而這個就是「感謝+反省=奉獻」裡面的「感謝」,你已經修成了。

那麼「反省」在這裡的意思,就是你自然會有你的思考,想將這些前人所傳遞給你的美好,排列組合成更多新的創意,創造出更新的東西,再去回饋給這個世界。而這些新的創造,你不會認為「是你的東西」、「是來自於你」而沾沾自喜,你反而會愈來愈無我、謙卑,因為你是真的是充滿感謝。

而充滿感謝,又會讓你更懂得去欣賞,你就會再看到下一個更細緻的層次(也就是更高的層次)的智慧。於是你便可以用它去把事情做得更好,結果你又再度帶給自己與別人,下一階段更大的奉獻了。這個循環就會造成生命揚升的「向上拋物曲線」,而你的人生在別人看來,就會是個傳奇。

這個一直在進步、一直在提升的感覺,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但是從別人對你的眼光、對你的信任、對你的欣賞、給你的位置...你也會看到你在這個世界上,已經一直在往上走了。但這些事情的發生,完全不是像人家講的,有一個成功學,然後因為我想要成功,所以我就去實踐它...這完全不是那種目的取向的東西。那麼這是什麼呢?這就只是「一種生活」——就只是在「一直這樣去過生活」中,水到渠成時演化出來的實相而已。

你只是在這種生活裡面享受著、你只是一直在這種生活裡面「看著」——有意識地看著你這樣的生活是如何地逢凶化吉、如何地跟一般人的思維不同,而能夠將絆腳石變成墊腳石;看著你自己是怎樣覺察到各種浪頭,而能夠踏上去駕馭...這一切只是你的人生活出了一種氣質、一種芬芳,然後你就體驗到佛陀所說的「步步蓮花」了。

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覺得有所啟發,那你要去看進自己的內心,那個「有啟發」是什麼樣的感覺?你是否想要更多地去浸泡在這個感覺裡面?如果你感覺到「對,這就是我想要浸泡在其中的芬芳」,那麼是的,你就是適合跟隨著如來,來學習智慧的人了。

禪師這裡也有免費的課程「智慧天梯」,讓你可以學習在生活中修更細緻的覺察,培養出你轉變人生的紮實智慧。這些免費的課絕不是那種「釣魚式的銷售課程」,而是含金量非常高的智慧講座。它的內容涵蓋你生活中所有的困局,所以主題多到就算你每週上一堂,也可以讓你足足上滿一年七個月,課程才會開始循環。

剛好新一輪循環的「智慧天梯」課程,即將從八月份開始了!所以正是一個很好的時機點,你可以跟著課程一起開學。禪師鼓勵你來體驗這個由許多人力物力的奉獻,才能夠開花結果的課程!請你珍惜這個機會,因為它改變過很多人的人生——而且,我們的規定是:每一堂課(每一個主題),每一個人一生只能夠上一次。

底下有這個課程的簡介,報名的表單連結,就在留言板中提供給大家。祝福你,放下自我,去欣賞!


※文章歡迎分享,請註明出處連結

-----學習智慧,生命不浪費-----


圖:東京銀座 和光百貨

​連結已複製!

4393328_91475 [轉換]2-01.png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系畢。經歷自基督教、佛教、新時代身心靈課程之洗禮,已實修四十多年、專注於樸素禪修三十餘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