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4393328_91475 [轉換]-01.png

章成禪師對你說

文章不定期更新,歡迎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文章消息。

《如何發自內心,圓融地說話?》


《如何發自內心,圓融地說話?》

《如何發自內心,圓融地說話?》 —–兼談平行宇宙與星際效應

馬上就要投票選舉了,雖然我們常說選舉是要選「會做事的人」,可是相信大家從選舉的過程裡面也看得出來,不會說話的候選人大概也很難當選。因此一個人會做事也要會表達,在現在的社會才能夠得到更多的機會。

所以今天我們要來研究怎麼樣把話說得更好,但是在這之前,首先是一個心態上的建立,每次要去跟別人說話之前,有句話可以先放在心裡提醒自己:說完話以後,我是想要多一個朋友還是多一個敵人呢?

每一次我們跟別人說完話,就有一個東西在其中發生了改變,那就是彼此對對方的好惡,人跟機器不一樣,人的特點就是有好惡之心。別人與你無論談論什麼,即使只是工作上的例行交代,說完之後都會有一個額外的東西產生,就是「對你的感覺」,也就是說話之後的結果,幾乎沒有所謂的「中性」,它要不使你跟別人的關係更好一點點,就是更壞一點點。可是這「一點點」卻會對彼此的人生造成蝴蝶效應般的影響,例如別人會把一個你可能需要的訊息告訴你,常常就是因為他對你曾經有過那麼一點好印象;而某個人沒有把某個機會PASS給你,常常也只不過是因為他曾經對你有那麼一點點不好的感覺。所以我們每次說話雖然都有一個當下的目的,可是也要記得它也會產生出長遠的影響,有時候你凶一點、急一點、強勢一點甚至狡猾一點,也許真的可以迅速達成你的目的,但是長遠來說副作用會愈來愈大,最後會弊大於利,所以懂得說話的人,是會用說話來累積長遠的福報的。

「用說話來累積長遠的福報」,如此看待自己的每一次說話,這是學習把話說好很重要的基礎。

有了這個基礎,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學習怎麼樣「發自內心,圓融的說話了」。

我們先來說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是關於一個人如何變得更圓融的說話的真實例子。我的朋友有一天去植物園散步,那個地方有一個池塘區,池塘區的旁邊有一大塊空地,雖然是空地,但是是鋪著平整的黑色地磚的,結果那一天他經過那裡時,居然看到有一個中年男人,把地磚區域當作黑板,蹲在地上拿著一塊石頭就在地面上恣意地刻寫,一面滔滔不絕地在跟旁邊一個朋友不知道在解說什麼。

當時我的朋友立刻覺得生氣,心裡想:怎麼有這麼沒公德心的人!然後他就有一股衝動想過去制止對方。說到這裡,像這種情景,如果是你,走過去會對那男人怎麼說呢?

「先生,請你不要在這邊寫好嗎?這樣會破壞公物耶!」朋友說,如果真的衝過去,大概會這麼說吧?

不過我的朋友抑制了自己的衝動,他停在原地,思考了兩三分鐘,然後他說,他突然想通了某些事,完全不生氣了,並且產生了他覺得更好的說法,於是他就走過去平和地說:「先生,這樣刮地磚會不會留下痕跡啊?我覺得這邊地磚鋪得很美,真的不希望它被刮花了。」

結果,那個中年男人站起來,用腳往地上磨了幾下,字跡不見了,他說:「不會啦!你看。」然後晃了晃手上的小石頭,意思是,字跡是來自石頭的粉末。

「喔!那就還好!」我的朋友笑了,然後說:「不過就在隔壁有一個草坪,旁邊有泥土地,建議你們去那裡寫比較好。不然的話,我這裡有紙和筆,借給你們用,好不好?因為這裡有很多來參觀的小朋友,他們如果學大人這樣做,不一定能夠拿捏分寸,也許就損傷地面了。」

最後那個男人跟他的朋友就移動到了草坪那邊去寫了。

聽了我朋友的敘述,我問他,是做了什麼思考所以不生氣了?

朋友說,他先去感覺自己生氣的原因,是覺得對方「怎麼可以因為自己的私利就不管別人,破壞地磚」,所以那個「不管別人」是讓自己生氣的第一個點,心疼地磚被刮花,是生氣的第二個點。然後他就思考說,如果有一個人可以這麼做,那麼他當下究竟處在什麼樣的意識狀態呢?

這麼一想他就開始盯著那個男人仔細的看,然後他留意到對方的年紀和穿著,感覺很鄉土,而他的動作,正熱切地畫著地面在跟朋友討論不知道什麼事。突然間我朋友就想起,小時候住在鄉下時,他跟別的孩子也曾經隨意撿起一塊石頭就在水泥地上寫字畫圖,不要的時候,又用腳來回磨一磨擦掉的情景。於是他思考到,對方正投入的情境,與自己所知覺的「世界」,很可能是不同的。首先,對方也許覺得寫完之後再用腳擦掉就好了。其次,對方也許並不像自己一樣覺得這片地磚是美的,自己會覺得地磚美,是因為平常比較關注周遭環境,才會慢慢建立這種美感意識,而其實很多台灣人對環境都是當作背景沒去注意的,所以不能認定他們跟自己一樣也看到了美,還會故意去破壞。第三,我的朋友一開始就認定地磚已經被刮壞了,可是其實,自己並不知道啊。

反思到這裡時,他就不生氣了,於是他就去想該怎麼去關心這件事才比較妥當,於是才會說:「先生,這樣刮地磚會不會留下痕跡?我覺得這邊地磚鋪得很美,真的不希望它被刮花了。」

就我來看,這真的是更圓融的關切方式,他表達的是自己的擔心,而提出的方式是用一個中性的問句,給雙方都保留了空間,沒有說對方一定是故意的,也沒有說對方造成破壞了。可是卻也傳遞出了自己的初衷、自己的擔憂,並且勇敢地介入了。

想想看另一個版本,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下,直指對方破壞公物,沒公德心。雖然對方可能突然在一瞬之間發現自己的作為在別人眼裡的意義,卻也可能會有一種「我不是這麼壞的人」的被誤解感和屈辱感,接著雙方也許就吵起來了。

上面這個例子,我這位朋友所用的思考方式,叫做「太極式思考」,一旦一個人切入這種太極式的思考模式,他的說話就很容易變得更圓融。

什麼是「太極式思考」呢?就是每當自己對事情下了一個評判時,就試著去想像:如果有人跟我的評判剛好完全相反,那麼會因為什麼原因,而變得可能。

例如當你去逛街看見一件衣服,你心裡覺得:「這好醜喔」時,你就問自己:「如果真的有人覺得這件衣服很美,穿在身上會很喜歡,那麼可能是因為什麼?又可能是哪些人會覺得很美?」甚至於你可以故意改口說:「這好美喔!」然後去重新感覺看待這件衣服的不同視角。

相反地,譬如你看了一部電影,自己覺得:「好棒喔!」那麼你也可以去模擬:「那有沒有人會覺得很爛?假設真的有人會這麼覺得,那麼他可能是站在什麼樣的立足點?又可能有哪一些人會覺得很糟?」

如果你是做生意的,碰到了自己認為的奧客,你心裡想:「好討厭喔!」那麼你就要試著去思考:「那會不會有人會覺得不討厭?假設有人遇到這種客人不會討厭,那可能的原因是什麼?」

再例如也許你正跟某個人起衝突,他所指責的事情你覺得很無辜,這時候你也可以去想:「也許我的本意不是如此,但如果他真的就是這樣覺得,那我的行為有什麼原因從這個人那裡看起來,真的像是他說的那樣呢?」

這種思考方式會幫助你提高視野,變成同時可以俯瞰你自己與別人的平行宇宙。我們經常不自覺地以為,自己與別人是活在同一個世界裡面的;其實,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認知場」裡面,我把它稱之為「平行宇宙」。

太極圖是一個圓圈,裡面有黑白兩極,以互補的方式結合成一個完美的圓。這個太極圖的涵意很深,花三天三夜也講不完,但用在今天講的主題裡,它的意義就可以是:如果你能夠同時理解你自己以及與你對立的另一方,你的智慧當下就會變得圓滿。

所以每當你要去說話的時候,先看看你要說的內容裡面有沒有評判,如果有,就先針對這個評判,代入「太極式思考」,看看會不會有什麼新的視野來提醒你,然後你就會發現,你的情緒會變得更放鬆、更平和,自己說出來的話也會變得更周延、更客觀、更有空間了。於是你的表達就更圓融了,而這卻不是照本宣科出來的技巧,而是發自於內心。

這裡也就能夠說明「圓融」和「圓滑」的不同,「圓滑」只是以避免衝突為目地,可是卻常常生產出更多謊言;可是「圓融」卻是基於瞭解差異;去掉心中的主觀,做出思言行修正的一種狀態。

(結語) 每一個人都像是一個平行宇宙,每當你願意進去瞭解,你就會漸漸看懂了這個與你不同的宇宙;當你看懂的平行宇宙愈多,你的智慧就會愈高,你就愈能接納不同的平行宇宙,也知道該怎麼跟不同的平行宇宙說話、對應,那麼你也就變得「自我」愈少,「圓融」愈多了。其實,這個就是靈修中說的「合一」,「合一」就是你的意識能設身處地的理解愈來愈多的人(他的黑與白都瞭解),而這自然會導致圓融,這種「圓融」就是「五次元的愛」,這個愛會把你一直一直往更高層次的「合一」拉,那麼這就是一個靈性上所謂「回家」的進程。

在這個進程上,你還會開始能夠接觸到「未來的你」,那些更進化的你對你自己的幫忙,你開始能夠感知到他們了,這是因為你進入了更大的合一裡面,這已經不是在三次元了,而是五次元的狀態,這就是「星際效應」裡面在試圖說明的事情。不過「星際效應」仍然是一個用人類的頭腦模式去做的比喻,而不真的是實相的本身。有的人很期待我能分享「星際效應」的觀後感,就像之前寫「露西」一樣。其實這是個非常困難的任務,因為要講的東西其實超越了語言文字,如果能夠較為恰當地演繹,那麼我就會發表的。

​連結已複製!

4393328_91475 [轉換]2-01.png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系畢。經歷自基督教、佛教、新時代身心靈課程之洗禮,已實修四十多年、專注於樸素禪修三十餘年。
bottom of page